現實版《獵場》上演!獵聘網香港IPO,成“人才服務科技第一股”!
2017年底,在一部講述獵頭行業的職場商戰片《獵場》中,戴科彬與演員胡歌、陳龍同臺飆戲,賦予了“中國式獵頭”新的定義。電視劇播出后,他在自己的公號上發感慨,分享自己的小緊張,以及胡歌是怎么教他演戲的,文章有近萬閱讀,上百個贊。
這個帥氣的CEO在劇中扮演自己,在微博上有近25萬粉絲,做的是“撮合”人才的交易。
今天,獵聘網赴港上市的 鐘聲 敲響,股票代碼06100。獵聘網今日開盤價31.6港元,較33港元的發行價下跌4.2%。若以開盤價計算,獵聘網市值163.29億港元。
這一刻,戴科彬和全體獵聘人等待了七年。也意味著,搶在 拉勾網 之前,獵聘成為港股科技人力資源第一股。
虧損收窄, 七年首次盈利
獵聘網于2011年上線,是一家企業、獵頭和職業經理人三方互動的職業發展平臺。目前,獵聘網主要的服務對象來自國內,針對企業客戶與個人用戶。
當所有招聘平臺還在以一邊對2B(企業),一邊對2C(個人求職者)的模式在招聘市場里廝殺時,獵聘另辟蹊徑將獵頭這一環引入了人才招聘市場,改變了以往招聘網站只是充當一個信息中介的作用,打通了企業、用戶、職業獵頭三者之間的關系。
獵聘網CEO戴科彬透露,獵聘網的收入主要來自企業付費和增值業務收入,來自用戶的個性化服務收入也是主要發展方向。根據招股書,這兩部分業績都增長迅速。
截至2017年12月31日,獵聘網擁有3890萬個人注冊用戶,24.86萬企業用戶和10.184萬獵頭。個人注冊用戶從2015年2500萬名增至2017年的3890萬名,復合年增長率24.8%;企業用戶從2015年的75088名增加至2017年24.86萬名,復合年增長率為82%;獵頭從2015年的62392名增加至2017年的10.184萬名,復合年增長率為27.8%。
營收方面,獵聘網2017年總收入為8.25億元,其中來自企業的收入為7.96億元,來自個人用戶的收入2724萬元。2016年總收入為5.87億元,2015年總收入為3.46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54.5%,凈利潤由2015年的大幅虧損逐漸縮窄。
值得一提的是,2017年獵聘網首次實現扭虧為盈,盈利為755萬元。2015年和2016年的虧損分別為2.31億元、1.40億元。
截止2018年5月底,獵聘為超過24萬驗證企業用戶提供崗位招聘管理服務,其中,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獵聘能迅速、準確地讀懂用戶的招聘需求,助力提升人才招聘的效率。目前獵聘業務已覆蓋北上廣深等15個全國重點城市。此外,獵聘還在積極布局全球業務,2015年,獵聘在美國波士頓成立了北美分公司,為全球企業招才引智。
招聘服務中,不一樣的“撮合經濟”
“獵聘的商業模式已經得到驗證,就是可以通過效率優化去得到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動力。”戴科彬將能夠盈利歸因于目前諸多互聯網公司所不具備的這一“超能力”。
目前中國的招聘市場大概分為四大模式:以 前程無憂 和 智聯招聘 為代表的大而全的傳統模式;以獵聘、拉勾為代表的定位中高端招聘平臺;以脈脈、 大街網 等為代表的社交模式;以 58同城 為代表的分類信息招聘。它們的基本盈利模式都是以廣告和人力資源服務作為主要盈利點。
但是,這種脆弱的平衡很可能在獵聘上市之后發生改變。有業內人士認為,這可能是下一輪招聘網站洗牌的前兆,早期僅憑充當求職者和企業的“撮合者”就能賺錢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了。
引入獵頭、提供深度服務,這是獵聘和傳統招聘網站最大的不同之一。
戴科彬介紹,獵聘采用的是“BHC”的模式,分別代表了企業、獵頭、求職者。簡單來說,就是公司負責建立平臺,邀請這三者來共建生態。在他看來,獵聘的本質是,搭建了一個幫助企業、獵頭與個人求職者進行全面互動的平臺,一個推動人與人間連接的社交平臺。
撮合交易中的對象是人與職位,但是在這一過程中是通過撮合人與企業、人與獵頭來完成的。在撮合過程中,對于主動求職者而言,撮合信息互通是容易的,但是匹配效率很低,因為求職者的投遞行為是不可控的。對于中高端人才職業發展平臺,更多存在的是被動求職,這就使得撮合信息互通更復雜。
而對于中高端人才來說,撮合中信任關系的建立尤為重要。因此,獵聘除了依賴社區以外,更依賴科技的力量。獵聘從2014年就開始布局AI,推出基于大數據的產業分析,來提高企業、獵頭、求職者在效率、服務質量方面的 滿意 度。
戴科彬認為,撮合交易終將逐漸實現閉環,而招聘網站將通過三個方面實現閉環。第一,定位數據公司而非廣告流量公司,結果導向,以合適人選為結果,而不是僅僅幫助企業發布招聘廣告。第二,結合人工服務團隊,將撮合的階段由信息展示推進到撮合對的人選,即面試階段。第三,尋找高質量的獵頭,與其合作促進線下招聘求職過程管理,真正提升平臺的效率。
他補充道:“這個模型讓獵聘人最驕傲的一點,它是中國人首創的。很多年以來,學習和復制美國模式是中國互聯網企業快速成功的捷徑,但我們現在已經可以創造并輸出模式了,這是時代的偉大進步?!?/p>
5 輪融資成獨角獸, 經緯中國 “一投到底”
獵聘網2011年上線,當年獲得了經緯中國主導的A輪融資,2013年再次獲得經緯中國主導的B輪融資,2014年又獲得了由 華平 領投、經緯中國跟投的7000萬美元C輪融資。經緯和華平成為其兩大主要投資方。值得注意的是,C輪融資后,獵聘網已經躋身獨角獸行列。具體融資情況如下:
根據招股書,IPO前,CEO戴科彬自己持有8%左右的股份,通過其全資擁有的MayFlower持有24.91%的股份,共持有32.95%股份,為第一大股東。經緯中國占股24.49%, 華平投資 占股23.89%,三啟未來占股8.04%, 邵亦波 的Tenzing占股7.47%。
經緯中國從天使、A輪、B輪開始,華平投資之前,作為唯一資方,主導了獵聘網三輪融資。此后,又參與了獵聘網C、D輪融資,可謂“一投到底”。眾所 周知 ,經緯最喜歡投的是平臺性的公司,而獵聘網正在提供了三方職場社交的成熟平臺。?這在某種程度上證明了經緯對這家公司的信心。
戴科彬曾回憶自己最艱難的時候,對他來說“2008~2010年是我很迷茫的三年,今天可以說了,以前不太好意思講?!彼敫苫ヂ摼W,但沒干成,為了活下去只好讓公司先干“自己即使干得好也不想干”的事兒。
2010年,他接到了經緯的電話。那時候的經緯遠不是今天的樣子,所以戴科彬的第一反應是“經緯是誰?”戴科彬隨后見到了邵亦波、 左凌燁 和 肖敏 ,這被他形容為終于有機會去做“渴望了很久的互聯網”。
這個“一心想做互聯網但沒有錢去干,對互聯網也不了解”的年輕人,拿到了第一筆啟動資金。戴科彬將彼時的獵聘形容為“在那個時候,(經緯也許會覺得)這個公司大部分人都在干獵頭,只有創始人跟CTO兩個人在干互聯網的事不靠譜?!?/p>
后來的戴科彬可以說是破釜沉舟了,他砍掉了當時最賺錢的線下獵頭業務——這個業務的利潤能達到300萬/年,足夠他安逸地做一個小老板。事后來看,這個決定成了他高速發展的開始。
僅次于經緯,獵聘網第二大股東華平投資早在2012年就接觸了這一項目。華平投資 合伙人 丁毅 發現,“從2013年到最近幾年,互聯網已經從1.0時代的純信息廣告,過渡到2.0時代,而在招聘領域,交易是獵頭,獵頭到最后成交了,但決策環節還是比較長。所以這中間需要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方法信息加服務的模式,因為并不是所有環節都可以用信息解決的。”
人才的重要性人盡皆知,尤其是中高端人才。但遺憾的是,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我國招聘網站都只是野蠻生長,為了省時、省力、省錢,更愿意向企業輸送中低端人才。而隨著我國經濟日益轉向外向型,中高端人才或定制人才需求緊俏。
丁毅認為,在此背景下,獵聘網獨特的業務模式切中市場痛點,脫穎而出。獵聘網透過獵頭網絡將人才與企業大規模連接,打破傳統線下獵頭招聘、在線招聘網站及職業社交網絡的模式。尤其是,利用數據及科技能力向個人及企業用戶提供精準的匹配結果,大幅減少傳統線下招聘公司與其客戶之間的信息錯配。
“現在的招聘行業不管是企業還是求職者對于對方要求都需要更加全面化和個性化,而現在互聯網招聘平臺則缺乏這種全面的生態系統?!彼a充。
本文為投資界原創,作者:Rica,原文:http://news.pedaily.cn/201806/4329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