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基金掉隊了?
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段明珠
頭圖 | AI生成
進入2025年,頭部公募格局延續強者恒強,前十陣列幾近定型,唯有招商基金出現“掉隊”。匯添富前進一位,招商基金退至第十,成為榜單中 唯一排名下滑的前十機構 。
?
更扎眼的是,招商基金的非貨基金規模 Q2單季縮水272.04億元 ,若疊加Q1,其上半年非貨規模下降600億;到年中其非貨規模降至5320.15億元,在前20名里也是唯一一家負增長的。
?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易方達、華夏等頭部機構在同一季度增量均超千億,市場結構在集中上行,而招商基金卻在同步失速。
圖片來源:公募排排網
?
事實上,招商基金從2022年Q2非貨規模達到行業第五后( 也是公司歷史上最高排名 ),就逐漸走下坡路。2023年起,招商基金營收凈利開始雙下滑,24年凈利潤同比下降5.87%,非貨規模也下滑3.15%。與之相伴的是,各種事件不斷發生,人事更迭頻繁,無論是基金經理出走還是不斷換管理層;權益業績下滑、基民詬病、資金流失等等。
?
眼下,招商第十的位置還不一定能穩住,無論是跌出前十的鵬華,還是有可能合并的華安和海富通,都有可能挑戰招商基金。招商基金可謂危機重重。
?
招商基金為何掉隊?其能挽回頹勢嗎?
固收人才出走后
作為銀行系基金,招商基金強于固收,權益發展一般。
?
2020年招商基金管理層換屆后,原保險行業高管主導下,固收業務被強化。債券型基金規模從2021年的2672.16億元增至2024年的3644.54億元;位于行業第四,僅次于博時、廣發與易方達。
?
到2025年Q2末,招商基金的債券型基金、貨幣市場型基金規模分別為3427.08億元、3737.87億元,合計占比已提升至79.89%;相對應的,權益類產品規模比例僅為18.61%,凸顯 “重固收輕權益” 的戰略失衡。
圖片來源:wind
?
但這并不意味著招商基金的固收業務穩了,相反,其已經開始面臨挑戰。
?
首先是 市場端壓力 。受股市上漲引發的“蹺蹺板效應”影響,債市出現一定調整,純固收類產品的收益率降幅尤為明顯,其“穩定票息收益”的屬性正面臨挑戰。尤其在以回撤控制見長的機構客戶中,轉向權益或“固收+”的傾向更加明顯。
?
更具警示意義的,是 固收人才的流失信號 。
?
2024年下半年起,招商基金固收核心人物 馬龍 陸續卸任管理的多只基金。2025年4月1日,其卸任招商安心收益C的職務后,正式完成全部退出。隨后不到兩個月,他便火速加盟天弘基金。盡管招商方面將此解釋為“資源優化配置、團隊規劃需要”,但業內普遍認為是重要主將的流失。
?
馬龍之所以受關注,在于其在招商12年間幾乎囊括固收類全部主流獎項——金牛獎、金基金獎、明星基金獎、晨星獎無一缺席。其管理總規模一度逼近900億元,占招商債基總量逾兩成,代表作招商產業債任職回報達68.32%,年化回報5.36%,長期業績穿越牛熊,是招商“固收標簽”的標志性人物。
?
盡管招商基金迅速安排由資深基金經理劉萬鋒與王梓林分別接任招商產業債與招商安心收益,前者目前管理規模超500億,擁有4年以上穩健業績記錄,但投資者信心并非一朝可重塑。招商產業債的資產規模從2024年中期的215.19億已下滑至187.99億,渠道反饋普遍謹慎。
?
招商基金曾多次表示,中國大資管市場目前整體以固收類資產為核心,且近年來國內資管機構呈現加大固收資產配置的趨勢。
?
從組織策略來看,招商基金在試圖穩住固收陣腳。有消息稱,原惠升基金副總李剛或將加盟,其擁有超22年固收投資經驗,被視為馬龍潛在的“后繼者”。
?
但這些安排能否有效填補關鍵人物離開的真空,當市場結構轉向更具進攻性的策略型產品,招商基金如何守住固收的確定性陣地,都還需時間檢驗。?
孱弱的權益和ETF
招商基金并非沒在權益業務上做努力。
?
2021年至今,招商基金引進了翟相棟、朱紅裕、任琳娜等一批有實力的權益基金經理。但眾所周知,從2021年高點后A股就進入漫長調整期,這期間各家公募的權益產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業績拷問,招商基金的權益業務也沒能獲得有效提升。
?
2021年至2024年,招商基金主動權益類產品規模從2788.92億元降至1841.23億元;到25年Q2,其股票型基金規模只有1167.13億,混合型基金規模為501.66億。
?
從業績表現上看,招商基金目前在管產品( 僅統計初始基金 )331只,有近20%的產品從成立以來處于虧損狀態,絕大部分為權益類產品。從2022年至2024年,招商基金的權益類產品( 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 )合計虧損近600億元( 天天基金網 )。
?
當然,隨著去年924行情后,A股逐漸走牛,近期招商基金的權益投資表現亦有好轉,據其最新財報顯示,截至25年6月30日,其近1年權益投資收益率為23.54%。
?
但又是那個問題,人才流失。
?
招商基金已經走了一批基金經理,如今 翟相棟 也要走了。
?
招商優勢企業被視為招商基金的“旗艦級”產品,正是翟相棟打造出來的。2022年4月底,翟相棟接手這只規模不到4000萬元的產品,高峰期規模過百億;管理期間累計回報達到117.90%,年化回報為27.24%;關鍵在于這期間A股市場震蕩起伏,這只產品能取得顯著優于行業平均的表現,也受到機構投資者的喜愛。
?
結果7月22日招商優勢企業增聘陸文凱為共管基金經理,被認為是為翟相棟的離任做準備。而這只基金在2025年Q2,規模也大幅縮水至81.32億元。
?
近一年來,招商基金已有8位基金經理離任,行業平均數為2.16;同時也有多位任職1年內的基金經理。 招商基金的團隊能力和穩定性存疑 。
圖片來源:wind
?
而 在ETF賽道,招商基金有點像玩票性質 。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共布局47只ETF,產品數量看似不低,實則在主流寬基與行業ETF幾乎缺位,策略打法始終處于“跟隨”狀態。其ETF管理總規模為365.72億元,在公募行業排名第20位,不足華夏基金的1/20。
數據來源:同花順iFinD
?
更嚴峻的問題在于,ETF本質是規模生意,而招商基金的ETF業務不僅缺乏爆款產品,多只產品陷入“迷你基”困境,規模與流動性雙低,前景不妙。
?
而眼下,ETF不僅是產品,更是話語權的載體。機構投資者、投顧渠道、交易型客戶都在加速向ETF遷移——被動投資正在主導定價權重構。但在這一趨勢下,招商基金顯得越來越邊緣:既無法放棄,又難以突破。
?
招商在權益與ETF兩大核心戰場上,均呈現 “投入有限—起色未現—主力流失” 的負循環。對一家希望留在頭部的公募而言, 這種結構性掉隊,比業績波動更值得警惕 。?
掉隊的原因?
招商基金成立于2002年12月,招商銀行和招商證券分別持股55%和45%,這給予其在貨幣與債券類產品上的天然優勢。
?
但靠山亦成約束。股東體系帶來的穩定性,疊加保險系高管團隊的保守風格,使招商基金在以ETF、投顧為代表的結構性創新賽道上顯得遲緩。如今看來,這種“守正有余、攻勢不足”的戰略傾向, 或已錯失了公募行業過去幾年的幾輪加速窗口 。
?
同時,作為央企招商局集團旗下子公司,招商基金受行業限薪影響相對更大,部分核心人員在激勵、晉升、授權等層面存在現實掣肘。
?
2025年上半年,招商基金人事再現大幅調整。總經理徐勇離任,由原招銀理財總裁鐘文岳接任;不久之后,又一口氣任命三位副總經理王景、朱紅裕、陳方元。更有市場傳言稱,隨著董事長王曉青辭任招行副行長,其在招商基金的職務也將隨之調整。
?
人事動蕩之下,招商的整體產品更新和管理層打法顯得保守也很正常;內部多名業務條線負責人更迭頻繁,不利于戰略執行和外部傳導。
?
從外部看,2024年以來的市場已明顯進入“產品集中、品牌集聚”的階段,頭部公募愈發依賴ETF、投顧、投研一體化等系統性能力,單一策略難以支撐大盤。
?
只能說, 屬于招商基金的時間窗口還未關閉,但已在快速收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