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始人要200萬月薪,投資人:“這是在掏空公司”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王濤 編輯:吾人?
創投圈又現創始人與投資人的互撕大戲!
故事的開始,一家業內知名的機器人伯朗特發布一則董事會決議公告,內容為對《關于總經理固定月工資200萬元的議案》的審議,結果為未通過。
其中,提到的總經理名為尹榮造,除總經理一職外還任該公司董事長。
至于為什么設立這樣的議案,公告稱,公司從股轉系統摘牌,企業信譽及市場銷售受到嚴重影響。公司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影響仍然巨大。為激勵公司總經理繼續消除上述負面影響,實現年度業績扭虧為盈,特提議自2025年8月開始,公司總經理的固定月工資為200萬元。
簡單來說,給總經理200萬的糧草,讓其去解決業績的問題。
200萬,這樣的天價薪資足以饞哭一眾打工人和一些其他企業的高管。關鍵是這200萬給完,能不能扭虧為盈顯然是未知數。
這樣離譜的要求一經曝光,就被頂上熱搜。尹榮造也在此過程中受到大量網友的口誅筆伐。
但是,這場鬧劇中,投資人們肯定比網友更為暴躁。
伯朗特機器人的投資方之一——君嵐投資通過前者的官方公眾號發布了一則致全體股東的公開信,信中直指伯朗特機器人現任董事長兼總經理尹榮造靠制度設計掏空伯朗特、羞辱股東,并號召股東投票同意修改公司章程、恢復正常治理結構,將尹榮造清除出伯朗特公司。
該公開信以伯朗特第十大股東嘉興君嵐代表人李博錚的名義發出。他在公開信中還透露,2025年7月29日,尹榮造以董事長身份向董事會正式提交一項令人震驚的提案:未來十年公司全部凈利潤減去一塊錢后的所有資金,作為他個人獎金。
“如果說這不是在掏空公司,那什么才是?如果說這不是在羞辱股東,那還有什么底線?”李博錚在公開信中表示。
200萬固定月薪,投資人起義
最終,這項議案以1票同意、4票反對未獲通過。董事們的反對很正常,目前公司處在虧損狀態,還沒盈利就開始提高薪酬待遇未免有點天方夜譚。
根據伯朗特披露的財務數據,從2020年到2023年,伯朗特的營業收入和凈利潤一直在持續下滑。
2022年,伯朗特的營收2020年4.47億元下滑到3億出頭、凈利潤從7383.3萬元變成虧損5300萬。到2023年時甚至更慘,營收2億、凈虧損1.25億元,業績腰斬。雖然到了2024年有所回升,但仍處于虧損狀態。
在公司業績下滑的同時,創始人還提出要給自己開出不菲的固定月薪,自然會讓人覺得不服。
關于這起事件,投資人的反應最為強烈。在君嵐代表李博錚的公開信中,明確揭示了尹榮造的幾宗罪,詞句如刀割,刀刀見血。
他在信中表示,伯朗特如今的成就離不開眾多管理者、工程師、市場人員的實干與奉獻,但今天卻因為一個人的長期操控和制度劫持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機。而這個就是尹榮造。
李博錚還指控尹榮造不是技術創始人,而是靠制度設計掏空伯朗特的人,其控制權也來自于其“猴子偷桃”的操作。
據悉,之所以獲得控制權,是因為尹在公司初期,借著新三板市場火熱和高估值虛構故事,引入資本進行高估值融資。
在這一輪融資中,真正的技術團隊與核心管理層被安排減持套現,而所得資金幾乎全部被尹榮造轉入他控制的“榮造一號基金”;隨后,他借助該基金投票權和董事席位安排,完成了對伯朗特治理結構的“私有化”。
此后,尹榮造借助其在公司的地位大舉為自己斂財,手段包括200萬的固定月薪,也包括后續提到的年終獎。
“如果說這不是在掏空公司,那什么才是?如果說這不是在羞辱股東,那還有什么底線?”李博錚憤慨表示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李博錚的言辭中,尹榮造的行為已經發生多年,選擇在此刻發聲是因為尹榮造控制的榮造一號基金在投資人派出的律師幫助下已于近日完成清算,所有投票權已盡數回歸原始出資人手中。
在李博錚的陳述中,尹榮造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奪取了公司控制權,200萬月薪是其欲望的進一步擴大。而因為尹榮造旗下基金剛剛完成清算,清算時機已至,所以在此刻發聲。
表面上看這是投資人怒斥創始人貪婪的撕逼戲碼,但其實是一個投資人暗地蟄伏,最終借漲薪由頭起義的故事。小說一般跌宕的情節,只能一邊鼓掌一邊說精彩。
據公司2025年半年報,嘉興君嵐投資持有伯朗特1.54%的公司股份,為公司第十大股東。
按照李博錚的說法,尹榮造旗下榮造一號基金已在近日完成清算,所有投票權已盡數回歸原始出資人手中。
這意味著尹榮造不再擁有此前借基金包裝出的40%投票權,也失去了操縱董事會和公司命運的基礎。而投資人之所以選擇此時揭竿而起,是在力圖重建伯朗特的制度底線。
凈利潤為個人獎金、董事必須是公司員工
或許與現在的宇樹、智元等相比,伯朗特的名氣并不大,但其也是響當當的機器人老前輩。
資料顯示,伯朗特機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8年,總部位于廣東省東莞市,是一家致力于國產工業機器人自主研發的科技企業,旗下產品類型包括通用型機器人、沖壓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協作機器人、并聯機器人等。尹榮造為該公司共同創辦人之一。
據悉,伯朗特在2014年成為全國首家非國家高新園區掛牌新三板的企業,發展期間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廣東省機器人骨干企業等資質。2015年,伯朗特因新三板機器人概念受資本追捧,股價一路飆升,引發市場關注。
創始人尹榮造,更是個話題人物,曾喊出“萬億市值”的口號,人送外號新三板“狂人”。
據伯朗特披露,尹榮造出生于1980年1月,畢業于湖南常德機電工程學校機械制造專業,中專學歷。2008年5月,尹榮造與鄧共招、楊醫華、何英明共同出資設立東莞市伯朗特自動化科技有限公司(伯朗特曾用名)。
此前,尹榮造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表示,“伯朗特的理念就是做性價比最高的機器人。就像中國汽車市場的增長,是生產讓老百姓都能夠買得起的汽車,比如奇瑞。只有這樣,伯朗特才能夠逐步實現十億元級、百億元級目標。”
在尹榮造響亮的口號下,2020年公司還是一片大好光景,全年營收4.47億,凈利潤高達7383.3萬元。
然而,轉折來得猝不及防。
自2021年起,公司業績急轉直下。當年凈利潤便由盈轉虧,錄得218萬元虧損。這僅僅是滑坡的開始:2022年,虧損額擴大至4711萬元;到了2023年,虧損更是急劇攀升至驚人的1.25億元。短短三年間,這家昔日的明星企業盈利能力發生了戲劇性地逆轉。
除了要求自己固定月薪200萬外,他還要求“未來十年,公司全部凈利潤減去一塊錢后,剩下的都作為他個人的獎金”的奇葩條理。
這是什么概念?就是說公司上上下下幾百號人忙活十年,所有的成果,最后都得落入他一個人的口袋,股東們只能分那一塊錢。
把公司當成自家提款機,大肆斂財,把所有股東和員工的利益當成空氣。這已經不是吃相難看了,而是把遮羞布都扯下來扔在地上踩。
此外,2025年4月,尹榮造還完成修改公司章程,第一百零五條變更為:“公司董事必須從與伯朗特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的在職人員中產生。”
李博錚認為,這意味著未經尹榮造同意,股東再也不能派出董事代表捍衛股東權益;尹榮造通過掌控“誰是員工”,進一步掌控董事席位提名權,最終形成“外部股東進不去、內部員工不敢反”的權力閉環。
這樣的擔憂并非空穴來風,此前伯朗特董事會表示,李博錚等提議的“將公司董事會由7名董事組成變更為由5名董事組成,且提議由李博錚擔任公司董事”與公司現行章程“董事會由7名董事組成,設董事長1人,不設獨立董事。董事必須從已與伯朗特簽訂勞動合同或勞務合同的在職員工/勞務人員中產生”的規定不符。
根據公告,8月4日時,伯朗特發布關于2025年第一次臨時股東會議增加臨時提案的公告。合計持有3.0970%已發行有表決權股份的股東嘉興君嵐、陜西航天匯通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李博錚,提議增加三個提案,分別涉及修改公司章程、改選董事、未經董事會決議不得處置持有的子公司華成工控股票等內容。
固定200萬月薪、公司凈利潤全部為個人年終獎、董事必須是自己人。一眾奇葩要求是對股東們的無視,也難怪投資人們感到憤怒。
創投互撕史
說起來,上次這樣的戲碼還得回到2023年1月。
彼時,紫輝創投創始人鄭剛在朋友圈控訴羅永浩“四宗罪”,第一,三年不開股東會和董事會;第二,勢利眼“跪舔”美元基金(李豐、張穎等人);第三,給出不地道的協議讓投資人放棄幾十億元的回購;第四,不懂感恩。
自此,昔日稱兄道弟,一朝反目成仇。
不難發現,創始人與投資人一旦發生矛盾,處理辦法都不是私下溝通。而是擺上臺前進行互撕,利用創始人或者投資人的知名度掀起輿論。
伯朗特的“200萬月薪鬧劇”并非孤例。中國創投史上,創始人因過度索取利益或操控治理結構遭投資人“起義”的事件屢見不鮮。這些沖突往往圍繞三大核心矛盾展開:控制權爭奪、利益分配失衡與治理制度漏洞。
2012年,照明行業龍頭雷士照明創始人吳長江與資方賽富亞洲閻焱爆發激烈沖突。吳長江試圖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公司資產,遭董事會罷免。隨后他煽動員工罷工、供應商斷貨,甚至引入新投資人德豪潤達爭奪控制權。這場持續數年的混戰最終以吳長江因挪用資金罪入獄告終,公司市值蒸發超80%。其癥結在于:創始人將企業視為“私人領地”,而資本方則試圖以“野蠻人”姿態破門而入,雙方均未建立尊重規則的治理框架。
2015年,萬科遭遇寶能系舉牌,王石公開指責寶能為“野蠻人”。這場爭奪暴露了A股公司治理的致命傷——股權分散且無AB股制度的萬科,管理層僅持股4%,無法抵御外部資本突襲。盡管王石最終聯合深地鐵擊退寶能,但消耗戰導致萬科錯失轉型黃金期,行業地位被碧桂園、恒大反超。與伯朗特相似的是,尹榮造修改章程要求“董事必須為在職員工”,實則是通過制度設計將外部股東徹底隔絕于決策層之外。
2020年瑞幸自曝22億元財務造假,背后是陸正耀家族通過股權質押、關聯方交易套現。機構投資者孤松資本、香椽等聯合發起訴訟,迫使陸正耀出局。此案中,資本方以“斷腕”方式清洗創始人團隊,但公司仍付出退市、天價賠償的代價。反觀伯朗特,君嵐投資的公開信正是試圖復制這種“資本同盟”模式,借榮造一號基金清算后投票權重分配的契機聯合中小股東反擊。
說到底,上述這些鬧劇的誕生都是違背契約精神所誕生。
市場有很多投資人與創始人惺惺相惜最終共同成功致富的故事。但一切的前提都在以契約為基礎的保障之下。
正如君嵐投資李博錚所言:“這不是對一個人的戰爭,而是對一種制度的修正。”當創投互撕從八卦談資升級為治理范本,中國企業才能真正走出“權力劫持利益”的輪回。
至于伯朗特這場鬧劇將走向何方,還要靠時間來給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