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老元說 ,作者:元淦恭,題圖來自:AI生成
日前,新藏鐵路公司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高達950億元。這一消息的重磅程度,其實并不亞于雅江下游水電工程。
雅下公司和三峽集團目前的注冊資本都是2000億元,新藏鐵路公司一成立,注冊資本就達到了前兩者的一半,未來的投資規模,至少是大幾千億。
今年4月,來自交通部記者會上的消息,新藏鐵路等項目前期工作正在加快推進,力爭年內開工建設。新藏鐵路一旦開工,我們將看到在西藏同時建設三個超級工程—— 川藏鐵路、雅下水電和新藏鐵路 ,而在2006年已經通車的青藏鐵路也將迎來電氣化改造,以進一步加快運速,提升運力。
“治國必治邊,治邊先穩藏” 。 我此前已經分析過 ,雅下水電意味著強化西藏經濟的自身造血能力,推動西藏經濟重心的東移;川藏鐵路將會進一步強化西藏和內地的經濟和貿易聯系。雅下+川藏的組合,將大大強化林芝——昌都——甘孜一線的中國戰略存在,在中印邊界東段 (主要是藏南邊境爭議區) 對印度方面形成地緣壓力和心理優勢。
而新藏鐵路,將把新疆喀什、西藏阿里、西藏日喀則和拉薩串聯起來,徹底結束阿里沒有鐵路的歷史。中國內地的鐵路網絡有望從“所有省份通鐵路”,進階到300多個地級行政單位 (地級市、自治州、地區、盟) “市 (地) 市通鐵路”。
新藏鐵路的路線大概率和新藏公路大體平行,這意味著它將經由印度方面聲稱主張的所謂的“阿克賽欽”地區。這是中印西段邊境地區中方擁有主權并實際控制的關鍵高地,鐵路的通達將進一步強化中國在中印西線邊境地區的硬實力,同時將新疆和西藏兩個邊疆自治區更緊密地聯系起來。
川藏、新藏兩鐵路和雅下水電工程,除了置于治理邊疆的視角下,也可置于宏觀經濟的視角下來觀察。
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爆發,中央為擴大有效需求,推動了一系列基礎設施建設。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大基建的代表是四大工程 (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 和龐大的高速公路路網。
“四大工程”里除了青藏鐵路兼顧人的運輸和貨的運輸以外,另外三個分別服務于電力、天然氣和水資源三種重要資源 (即“貨”) 的跨地區輸送,也展現出這一輪大基建為大工業服務的鮮明特征,這一波基建強化了中國沿海作為“世界工廠”在能源資源上的競爭力。而大規模的高速公路路網建設,也為后來汽車走進千家萬戶、自駕成為生活方式帶動汽車工業全面起飛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當年中央就推出了“四萬億”的超級基建。這一波基建中最令人矚目的是“四縱四橫” (后來擴充到“八縱八橫”) 的高鐵網建設。和1998年這一波基建不同,高鐵主要服務于人的運輸,而非貨的運輸。時至今日,對于高鐵投資的成本收益一些人仍有不同看法,但客觀來說,龐大的高鐵網整體上促進了人的流動,對商務和旅游構成助推,也加速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城鎮化進程。高鐵通車釋放出的普速鐵路貨運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社會總體的貨運物流成本。
當下,除了邊疆地區,內陸無論是輸電輸氣的能源資源網絡,還是服務客貨交通的高鐵和公路路網,基本已經夠用了。在這種情況下要通過擴大基建帶動社會總需求,選擇邊疆地區是比較自然的。許多人懷疑邊疆地區基建是否造價過于高昂難以收回成本,但在“凱恩斯主義”的邏輯下,高昂的造價和龐大的資源消耗,本身就是社會總需求的一部分,天然可以拉動上下游產業,讓相關行業的老板和從業者都有飯吃,他們的收入可以外溢到零售、餐飲等各個國民經濟領域。
新疆和西藏,地處亞歐大陸腹地深處。對新疆和西藏的治理,對中國有極大的戰略價值。如果說1998年和2008年的兩次大規模“基建潮”更多考慮的是中國經濟的內循環,而當中國已經穩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著力推進自身“一帶一路”倡議的時候, 新疆和西藏就不能再單單作為中原視角的“邊疆”,而必須作為亞洲視角下的“腹心”。
這些年,為什么決策層在新疆、西藏投入的資源越來越多?為什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成為中西部地區唯一躋身“四大經濟高地”的區域,背后其實都有前述陸權戰略的影子。
此外,我們還可以注意到這一波經濟刺激和98年、08年兩次刺激在政策結構層面的區別。
此前兩波經濟刺激,擴大總需求其實都是雙輪驅動——基建+房地產。這一波明顯有變化——房地產引擎已經熄火了,甚至上個月月底的關鍵會議沒有提到一句“房地產”。
在這種情況下,高層重點推動的基建項目,在擴大總需求上扮演的作用甚至比此前兩次更重要。所以,一方面要強化基建的絕對規模——難度越大、投資越高的基建越要抓緊落地,邊疆基建就是理想的項目,而且這樣的項目還可以為更宏大的國際政治和地緣戰略服務;另一方面,基建要更加面向未來,面向前沿——高層大規模推動數字基建、新能源基建,都是為了讓更好的基建服務新興產業,從而實現基建和場景的融合。
一個新基建的時代,就要到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老元說 ,作者:元淦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