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歲,創業一年半,我重回職場了
2024年10月是我32歲的生日,我每一年都有慣例要寫一篇生日文章,唯獨去年落下了,身邊不少朋友也在問我事業近況,畢竟我31歲的生日文寫的是苦逼創業史,如今來續上近況。
用一句話概括2024年就是:在創業近一年半后,決定暫停創業,重回職場。整個過程與心路歷程也比較漫長,容我慢慢道來。
一、為什么結束創業?
1. 對于創業的業務,看不到明確增長空間
我們的核心獲客渠道是抖音自然流,但隨著抖音商業化的發展,我能非常明顯地感覺到,在過去兩年的時間里,在內容質量不變、商品好評率不變的前提下,自然流量的增速越來越緩慢,甚至要花費比以前更多的努力才能拿到同樣的曝光。所以我預判,在明年我們依舊沒有廣告預算投入的情況下,增速大概率比今年低,甚至倒退。
并且,我在創業之初犯了非常大的一個錯誤:寵物行業進入的門檻雖然不高,有10萬元就可以做貨開始賣了。但真正一個消費品品牌要做起來,多SKU的測試是必不可少的,每個產品設計測試、打樣、包材、批量訂貨、倉儲等有一系列問題,每個SKU的上新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我完全低估了一個消費品品牌需要的啟動資金量級 ,所以我當時并未找投資,而且完全用自己的資金在投入,所以,雖然我當時已經是盈利狀態,雖然賬上還有些資金,但也只能讓我在現有渠道、現有品類上做一些小改動,沒有特別大的資金給我折騰,這也是我對于增速悲觀的原因之一。
2. 如影隨形的焦慮,已經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生活
誠然,創業的近兩年的時間里,我的確收獲了許多在職場中完全感受不到的經驗、體會,也有了許多認知、心態上的成長。可創業除了管理團隊、做業務之外,它更像一雙無形的手,影響著甚至操縱著我的生活。 我時常感到精力不再,感到工作與生活完全無法分開,我好像丟掉了生活以及對于生活的感受。
比如,我很喜歡文學、歷史,以前無論多忙,睡覺前或周末總能抽出一些時間看喜歡的書。但在我創業的這段時間里,無數次地拿起書架上那些曾經非常喜歡的書,當我翻開歷史,翻開詩詞時,我卻不止一次地發現自己完全無法沉浸于當下,甚至完全無法進行正常的閱讀。
我手中拿著這些與業務毫不相關的書,可腦子里卻滿是公司的業務,更準確地說,并不是我一邊看詩詞一邊自發性地想要思考業務的方向,而是由于我對業務的焦慮感,使得我自身一直處于某種非常焦躁的狀態,以至于我無法沉下心來感受當下,這種焦躁毫無意義,既不能真的讓我想出更好的增長策略,也阻礙著我享受某一個很具體的生活片段。
3. 我有些心力交瘁,急切地想要換一個環境,把自己從這種狀態中拽出來
與上班不同,創業是一個不斷把自己往外掏的過程,非常消耗心力。除了上述的焦慮外,創始人很大的心力考驗,來自于 “無邊的孤獨”與“自我認同感缺失” 。
在職場上班時,無論職位高低,一定有著某些具體的KPI要達成,達成這些目標時,也會有非常具體的成就感和滿足感。甚至可能都不用達成目標的那一刻,你可能只是在某個項目會上提出了一個被別人認可的方案,也會獲得某些不經意的正反饋與成就感,這些正反饋是不易被覺察的、碎片化的、多維的,它們輔助我們形成了某種長期的自我認同,讓我們成長為一個有底氣的人。
可創業時你自己就是老板,沒有人會天天夸你做得好,唯一的正反饋就是業績本身。而當我們拿著自己的小成就與外界對比時,除非你真的成了佼佼者,否則無論你做成什么樣,你都會對自己的成就不滿意,總覺得可以更好。這種不滿意無處發泄,甚至沒有人幫你糾正這種“自我不滿意”是否合理,久而久之,沒有正反饋的回流,就會逐步陷入自己被掏空、心力交瘁的感覺。
二、重入職場的新感受
1. 工作和生活可以完全分開
重回職場后,雖然工作壓力也不小,但上下班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界線,工作日和周末也是一個非常明顯的界線。非工作時間真的完完全全屬于我自己,雖然偶爾還回一些信息,但心態上可以完全忘記工作,非常自在地去健身、運動、逛街,也重新拾起了對文學、歷史類書籍的愉快閱讀。
2. 重新審視個體與公司的關系
稍微大點的公司,都有江湖,以前我很反感很多職場人際中的破事兒,績效、晉升也未必那么公允,所謂會干的比不過會講PPT的,這些都讓以前的我很是反感。
但如果重新審視一下我們與公司的關系,心態也許就會不一樣。
我以前與公司的關系,更像是我要融入這個公司,并且要成為同事中的佼佼者,所以我不僅關注自己,也會關注別人并與之競爭,在這種心態下,一旦感受到了不公,就會覺得不爽。也就是說,我把自己放置于公司這個生態里,成為它的一員,并嘗試在它的游戲規則中拔得頭籌。
而現在,我與公司的關系更像是某種平等合作的關系,我貢獻價值,它支付報酬。 所謂的漲薪或職位升遷,并不來自我在某種競爭中獲勝,而來自我確實能提供更大的價值。漲薪或升遷的本質是價值貢獻與回報的對等置換關系。在這種心態下,只關注自己,自然就平靜了許多。
實際上,除了不以同事為競爭對手外,站在公司增長的角度,我也沒有把同行公司當作對手,我真的發自內心地認為, 無論個人還是企業,真正的對手永遠只有自己。 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不要以他人為錨點,關注自己的長處與弱點,揚長避短,平靜向前。
三、還會不會再創業?
我還會不會再創業?幾乎每個面試官都會問我這個問題。說實話,我無法回答,畢竟人生還有這么長。
這是我的第一次創業,與其說我追求創業的成功,不如說我在追求某種自我回答,我想真實地試試看自己做一號位到底行不行,能不能做好。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 我不會再為了創業而創業,不會再為了證明自己而創業。 倘若我要再次創業,一定是因為我找到了一件我熱愛且長期的事,以至于我愿意忍受漫長的孤獨和痛苦去親手實現它。至于它能不能在短期或長期給我帶來與職場同等甚至更高的經濟回報,這是第二位的。
我時常勸別人不要僅僅因為錢而創業,不是說為了錢不對,而是這種動機很難持久,特別是當你在職場也能拿到不錯薪水的時候。如果只看錢,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上班是掙錢ROI最高的途徑,沒有之一。
現在我已經32歲了,哪怕我身體好能工作到60歲,我的 Working Life 也過去一半了,我要盡可能減少做一些短期的事 (盡管這些事能給我帶來一些階段性的回報) ,雖然我暫時還沒找到熱愛與擅長的交集,但我內心隱約地有一些聲音,我相信,不久的將來就能逐步地清晰起來。
如果我會有第二次創業的話,一定是基于熱愛,而非只是一個短期看起來收入還不錯的項目。
我在創業過程中反復閱讀的一本書叫做《有限與無限的游戲》,它說,有限游戲是以在游戲中獲勝為目的,而無限游戲則是以能讓游戲不斷延續為目的。在此,也真誠地祝福各位,能在人生的無限游戲里玩得盡興。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羅大量 ,作者:羅量(《重返大廠:創業治好了我的上班焦慮》一書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