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為何紛紛對標Netflix?劉春寧、于冬、王長田、柯利明等全方位解析
看到中國電影市場巨大的前景,以BAT為代表的互聯網巨頭去年紛紛涉足電影,并已初步完成布局。 阿里巴巴 去年投資文化中國,隨后更名阿里影業,正式宣告進軍電影業。
6月14日上午,上海電影節第二天,阿里影業舉辦“電影新常態:互聯網+與產業升級”論壇,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 光線傳媒 董事長王長田、博納影業集團總裁 于冬 以及游族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奇、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柯利明兩位80后新生代電影人來到現場,向大家描述互聯網+電影會長成什么模樣。
每位嘉賓對“互聯網+”下的電影都有一番自己的看法, 于冬 認為粉絲電影6億票房到頂了,為中國出不了好萊塢大片而擔憂;王長田雖說粉絲電影不是中國電影的全部,但稱中國電影還是有競爭力的;柯利明則看重與網友對故事、IP、電影的交流,任何有故事、有情節的都可以成為好作品,未來每個人都是電影人。
劉春寧:互聯網+電影催生多種新商業模式
論壇東道主之一的劉春寧開宗明義,表示電影和互聯網這兩個行業在中國廣大市場的巨大潛力:首先中國中產階級人口已突破三個億,相當于美國全國人口;其次中國的院線在2014年已接近1500多個屏幕,今年會突破2200個,預測未來五年至少有4000多個屏幕。如此巨大的市場,一定會令中國票房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影票房、最大的電影市場。同時,中國網民已接近6.5億,手機上網用戶高達5.5個億,智能手機用戶5.6個億,這些數據都讓用戶去接觸內容的場景無限擴大。除了院線,還有無數的屏和場景,包括接近6億的家庭用戶和接近6、7億的電視屏幕,所以整個電影產業和以電影為核心的內容產業存在巨大的新商業模式的機會。
這些新的模式就是互聯網和電影碰撞出的火花:例如C2B模式下用戶電影的投資融資平臺和粉絲眾籌平臺娛樂寶,推出一年來,娛樂寶已籌集融資接近5.6億,投資近20部電影;例如互聯網營銷碰上電影營銷,又例如O2O和電影發行相結合的網上售票、訂座。互聯網科技還給電影未來技術發展帶來無限想象,我們也看到虛擬現實在不斷成為新的應用技術。
劉春寧還透露, 阿里巴巴 正在籌備在線視頻服務,計劃在兩個月內上線。據其介紹,這個視頻網站將被叫做TmallBoxOffice,簡稱TBO。內容來源于國內外的影視節目,以及阿里巴巴的自制內容,對標Netflix模式和HBO。
從2014年開始,阿里巴巴就加強自己在影視、娛樂、在線視頻等方面的布局,在該年聯合 云鋒基金 以12.2億美元(約合75.75億元人民幣)投資占股優酷土豆16.5%;今年3月24億投資 光線傳媒 外;又在4月28日宣布收購粵科軟件,意味著阿里巴巴靠資本手段獲得了國內最大的售票軟件平臺火鳳凰,直接完成了基本的院線資源積累。
劉春寧還說,盡管互聯網提高了電影效率,但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沒有好的作品,好的制作團隊,互聯網+只是個空架子。
于冬:粉絲電影票房已到極限
于冬也說,過去一年,以BAT為首的互聯網巨頭開始在電影業整合性的布局,這將對電影產業產生深刻變革。BAT把互聯網+電影的生態系統建立了, 從眾 籌融資,到粉絲經濟流量導入,到在線銷售,已經完成一個閉環,在這個閉環當中有一環就是內容創作,只有這一環互聯網做不了,這是留給電影產業唯一的生存空間,所以電影人賴以生存的是創意產業。
他說,今天,中國電影進入了深水區改革,而且碰到了互聯網,全面進入互聯網帶來的全新變革中。因此一方面,電影自身和產業的脆弱;一方面,面對強大資本和強大外來影片的沖擊,都會令這個產業迅速轉移或變成另外一個方向,就是我們的電影工業可能因此停滯:我們很多電影投資商投機行為轉向去拍小視頻或短視頻,或是粉絲效應的逐利的影視作品,這樣就沒有人再去拍大片,再組織強大的電影內容迎戰好萊塢電影,去迎戰院線熒幕市場全面升級后的內容產品。“這是我一個非常大的擔憂,我希望互聯網+帶給這個產業的升級,除了資本之外,還更多的助力整個生態系統,注入它的生態系統,推動產業的發展。”
于冬說,兩天前的6月12日下午,開市前兩小時,突然做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驚動到所有伙伴、股東,包括復星、 紅杉 ,大家都非常緊張,說哥們你想好了嗎。這個決定就是已經向納斯達克發出私有化邀約,博納爭取三年內回歸A股。
“我們不需要去建生態系統,我們要融入這個生態系統,成為BAT生態系統內容的這一環。把這一環做到極致,這是互聯網最需要的東西。”
對于好萊塢電影與國內電影的區別,于冬還特有感觸地聊到:好萊塢有個變化就是向著大熒幕、超級大片的規格去發展,即工業電影;而在國內,恰恰這一年由于互聯網的沖擊,帶來另一個方向,就是粉絲電影這種現象級電影。“你會突然發現中國非常缺少真正的商業大片或工業規格電影,每家公司可能僅有一兩部。”于冬認為,中國電影實際面臨的危機感是非常大的,平均每張熒屏300萬到50萬的投資成本,一共十幾億的投入,但實際是把這類熒幕市場體驗型的電影院消費市場拱手相讓。
“粉絲電影已經到了一定極限,票房收入在6個億,過不去,很難了。但是美國大片一來,15個億。從現在開始到2018年,看看好萊塢的片單,都是這樣大制作的續集電影、工業電影、科技電影,這變成一個常態。如果每年有十部票房在15億到20億量級的電影,就將橫掃中國的票房收入,我們根本擋不住?!庇诙H為擔憂地說。
在此情況下,博納堅持做好內容,從下半年到2016年,已經準備好26部片單,劍指100億票房。于冬強調,這些電影將不是書名、不是IP名字,而是有班底、有導演、有制作規模、投資預算的正兒八經的電影。
面對來勢洶洶的互聯網巨頭,于冬還稱,博納現在還沒有選擇好站隊,還不到站隊的時候,先把自己的內功準備好,我是你們其中的一環,但是現在放在哪一環里面還沒有選擇好呢。他還說,沒有站隊的好處就是版權價格上升之后,誰給我價高,我賣誰。
王長田:中國電影有實力與好萊塢抗衡
談及是否恐慌互聯網對電影制作產業的沖擊,是否為互聯網公司戰隊。今年3月剛接受阿里巴巴24億元投資的光線傳媒掌門人王長田說,“我們跟阿里都是一家人了,怎么會恐慌呢。”他直言,其他巨頭進來也不恐慌,因為不是在給BAT打工,都在為觀眾打工、電影打工,如果再細分的話,是其他那些外圍渠道為電影內容產品打工,我們是內容公司,肯定不會恐慌。
王長田還透露,這次談投資時見了 馬云 兩次,按道理來講,30億以下的投資 馬云 是不需要見被投資對象的,馬云之所以見他,是對中國電影怎么做到三千億感興趣,便問王長田具體電影做什么、怎么做。
對于究竟國內電影將走向何方,王長田也有自己的認識。他說,有人認為小鮮肉電影、粉絲電影就是中國電影的全部,其實不是,中國電影產品品種非常豐富,很多電影品種能完全跟好萊塢抗衡,尤其在接地氣、本土化方面,完全可以跟好萊塢抗衡?!叭绻陡蹏濉愤@個片子是3D影片,票房可能達到15億到20億左右,完全有可能跟《速度與激情7》抗衡,這已經可以代表中國電影在最高票房的領域,其實我們是有競爭力的?!?/p>
柯利明:未來每個人都可能是電影人
談起互聯網+電影,80后新生代電影人、《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老男孩之猛龍過江》等影片制片人柯利明說起最大一個感受,很多故事是通過互聯網得知的;大部分原材料、故事、認識的人、工作方法,都通過互聯網在完成。因為互聯網給了一個非常透明、民主,給觀 眾和 制作方之間打開了一個很大的切面。
他還說,互聯網未來還將對電影產業未來思想層面得到提升。做電影最主要的是思想的交流。好的電影導演、原創著作,一定是生活有歷練、有挫折感、有很多人生經歷,有很多見識,博學廣才的人。“我們經??粗袊拇竺?,《紅樓夢》,只有曹雪芹的大起大落,才能寫出林黛玉那樣的。當花落下來的時候能夠流淚、傷感,一定都是曹雪芹在自己的人生感悟中,對生命的發現、對美學的呈現,用這樣一種方式在呈現?!?/p>
他說,很多優秀人才今天可能不在電影行業,但是他們可能在別的地方沉淀著、未來十年為電影行業輸送故事、情懷、感情,那時,他們隨時可通過互聯網把這個劇本呈現給更多的人,用很好的技術,找到更匹配的導演、更好的美術呈現你的想象力。這種思想的醞釀和互動、沉淀和積累,將來更多的是互聯網+給每一個人,未來每一個人可能都是電影人,因為思想通過交流、討論給了另外一個電影人啟發,是點對點,互動式,互相促進式,化學的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