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熊曉鴿:世界再變,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而不是豬身上
自1992年至今,作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國際投資機構,IDG資本見證了中國創投市場20多年來的風風雨雨:從紛紛“下海經商”的92派企業家到今天的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VC拓荒到如今的VC全民化。在這一過程中,IDG資本創始合伙人熊曉鴿歷經市場興衰,感慨萬千,23年來的變與不變,匯成一篇千字文。經熊曉鴿本人授權,首發于IDG資本微信號(idg_capital),與各位分享。
這個世界變化太快了。
回想一下幾年前,很多人不敢創業,有文化有本事的人選擇的大多是傳統路子,去當教授或是從政,現在不是了。有句玩笑話說,2015年的中關村創業大街,一杯咖啡潑到兩個人,一個是CEO,一個是創始人。由此可見如今這股創業熱潮有多猛。
這個變化是如何發生的呢?
我認為一方面是技術的革新、迭代所致,互聯網發展起來以后,信息技術發展很快,人們的需求更新換代也很快,營銷的手段更多。產品更新快,銷售成本低,給創業提供了更多機會。
另一方面則是人本身的追求、需求層次發生了變化。從以往基本的“衣食住行”基礎需求,到現在更多地追求“被尊重”和“自我實現”,人們想要更自由地表達“喜怒哀樂”,翻譯成現在的話就是“有錢任性”。社交媒體則進一步滿足了人們表達的欲望,出名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了,安迪·沃霍爾的預言——“未來每個人都有可能在15分鐘內成名”在某種程度上已經成為了現實。
由于媒介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也變了。看電視、讀報紙的人少了,更多地是從移動互聯網獲取信息。移動互聯網讓人們的閱讀時間變得更加碎片化。正是由于時間的這種“稀缺性”,好內容越來越值錢,現在人們需要的是有用的、高質量的信息。以巨頭的商業模式為例,BAT賺錢的業務是廣告、游戲,能給公司帶來大量現金流,而引流量的業務是燒錢的,比如Google的YouTube。YouTube靠什么引流呢?毫無疑問是比競爭對手更為優質的內容,這是它的核心。
此外,我們看到中國的資本市場也在發生變化。創業板、新三板的多元組合,給公司融資提供更多渠道,也給投資方提供了多元的退出通道,民間資本更活躍。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創業者該如何尋求創新?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創業者已經沒有那么多可模仿的對象,所有的東西都特別快,需要創業者做出真正的創新。對投資人來說,也是一個挑戰。過去你投一個項目,能知道國外有什么可參考的公司,我們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保持創新和學習能力,對于看中了的機會,我們采取的是敢于嘗試、不怕失敗的策略。
我們可以仔細想下雷軍為什么成功?其實是因為他改變了原有的市場推廣與營銷模式,這種創新是理念上的變革。除此之外,創新也可以是技術進步帶來的商業模式上的創新。但其實不管怎么變, “服務用戶” 這個根本是不會變的,只是運用的方式、方法可能變了。至于如何去拿用戶,說到底還是品牌、商譽要做扎實,這樣產品才能形成好的口碑效應。
我們去看盈利模式,尤其是審視這兩年特別熱的O2O創業,其實很多人在根本的生意邏輯這一點上沒有想清楚。所謂“羊毛出在豬身上”的說法,只不過是企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手段而已。因為盡管市場、技術變化很快,但任何生意的本質不會變。 最終,羊毛還是會出在羊的身上。
我看到現在有的創業者陷入了迷局,認為自己拿到錢、融資了就是成功,而不再把注意力放到“用戶”上了,這就是沒有弄清楚生意的本質問題。
IDG資本一路走到今天,經歷了很多次時代變遷,目睹、親歷了很多個“風口”、很多創新,這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我們一直努力從這些變遷中尋找、總結共性的規律,也即更接近商業本質的規律。這方面的總結得越多,我們就越覺得有必要跟大家分享。
IDG資本一直是樂于分享的,“分享精神”是IDG資本血液中一直流淌的基因。我們的核心——“合伙人制度”,其本質就是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彼此分享。90年代初,IDG資本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作為拓荒者,我們分享的是創業與投資的啟蒙;后來,我們與政府部門溝通,分享了很多美國納斯達克創業板的信息,也算對中國創業板的設立發揮了作用;如今,進入到萬眾創新、大眾創業的時代,我相信創業者更加需要基于商業本質的深入思考和見解。因此,我們希望用一種更好的方式,將曾經被認為是機構機密的行業思考和觀點系統地與創業者分享,幫助創業者少走一些彎路。
本文授權轉載自IDG資本(微信號:idg _capit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