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RC 觀察丨VLA 能帶來融資,但不能帶來收入
“具身智能公司招聘的銷售崗,比去年增長了近兩倍。”
2025年WRC比之往年更加人潮洶涌。這個風口上的行業透出的一隙金光吸引了無數“掘金者”——聞風而至的不止有機器人公司,還有行業獵頭。
有關具身智能量產元年的呼聲漸高,隨之而來的還有彌漫在整個行業的銷售焦慮。
那么,風口之下,各家機器人究竟賣出去了多少?
席卷行業的銷售焦慮
今年,200多家機器人廠商把共計1500件各類展品帶到了WRC現場,這一數字比去年高出900件;其中新品發布100余件,數量較去年翻倍。
WRC上的諸多動向都在強化“量產元年”信號。
與此同時,不斷加快的技術落地節奏也將機器人公司的商業化能力推到了臺前,各家多多少少都感受到了一絲來自銷售層面的緊迫感。
表現之一是銷售人員擴招力度增大。
現場,不少機器人公司將招聘啟事一同帶到了展位上,銷售崗成為重點。獵頭賈曉棟告訴雷峰網 AI科技評論,行業內無論對整機還是零部件的需求都在攀升,他接觸的客戶無一例外均在擴招相關崗位,很多公司的銷售團隊正處在從無到有的階段,在此之前,大多數具身公司都聚焦在產品研發上,為數不多的銷量是通過創始人以及背后相關的風投機構幫助實現的,直到今年,很多公司才將銷售作為一個正式的職能體系逐步搭建起來。
表現之二是渠道搭建方興未艾。
具身智能行業的代理商越來越活躍,但絕大多數專業度仍遠遠不足。
他鏈接過一些資源,發現很多代理商喊口號專門推銷宇樹機器人,但業務能力以及客戶資源能力限制,落地難度還是較大,僅僅將宇樹的品牌IP作為加持自身渠道拓展的砝碼,售后服務堪憂。此前,杭州本地某家國企斥資30萬元買回1臺宇樹GI機器人,出現故障后失聯月余時間無人上門維修。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獵頭也認為,一方面,機器人價格高昂導致地推艱難;另一方面,很多公司只求在短期內把手上資源變現,并未進行科學的銷售體系架設,“追求短平快的成績,缺乏長遠規劃和戰略定力,這也是所有風口行業的通病。”
據他透露,某頭部公司從大廠挖來了成熟的銷售負責人,但內部體系配合一塌糊涂,加之比賽、科研等分去大半精力,業務重心難以平衡。
內求諸己不得之下,一批中間人應運而生。賈曉棟今年創立了杭州喻零八零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除了傳統的人力資源業務,也整合客戶公司上下游需求做一些對接,他自嘲為“皮條客”。今年上半年,廣州一家終端應用商機械臂操作模型開發遭遇瓶頸,想尋求外部合作,賈曉棟幫忙找到了合適的供應商,居間獲利。
本體比大腦好賣?
當下中國賣得最火的機器人,非宇樹莫屬。
但賈曉棟還注意到,在他的諸多客戶公司中,加速進化近期風頭也很盛。在他看來,加速進化和宇樹走的是相似的商業路徑,只配置一些簡單的布控功能,但語音交互、視覺模型等相關場景功能都需要購買方自行部署,才能真正用起來,“你可以理解為他們只負責打地基,至于之后上面蓋什么房子就是用戶的事了”。
8月11日,加速進化董事長程昊在WRC主會場的演講中透露,不久前,公司團隊帶了20多臺機器人去巴西參加Robocup,回國時只剩下2臺,其余均被售出。
但兩家公司的另一共同特征是,客戶集中于科研院所或中間商,終端應用商稀缺。背后原因在于,公司規模限制,定制化場景的技術開發和售后維護成本過高。也正因為面向科研團隊,加速進化在招聘銷售人員時更青睞有相關資源積累的人,比如有過招商、校企合作經歷。
很明顯,B端企業的錢更不好賺,價值閉環明顯更長。
以靈生科技為例,將自研大腦裝配給機器人,并面向商業用戶調試落地。一代產品主要面向智慧醫院、機房巡檢等場景,二代產品加裝了升降機,可以用于無人超市、無人便利店、無人藥房等的上下架、取貨配送。
公司商業化營銷總監支敬濤向AI科技評論表示,這些產品對大部分客戶而言都是新東西,每一臺都不是標準產品,需要了解需求、定制化開發,一般而言,經過2到4個月的試用過程,客戶會提出新的需求,公司根據這些需求繼續訓練模型、迭代產品,直到滿足客戶的場景需求,才會產生復購訂單。
據他透露,今年一代產品出貨量在30臺到40 臺之間,目前已經有復購訂單了;展會期間他也接觸了一些商超客戶,二代產品也準備就緒。
“客戶往往訴求很多,期待很高。”而現實的情況是,機器人只能先實現客戶的兩三個“愿望”,再逐漸拓展。需求的確擺在眼前,但支敬濤不得不時常勸解那些過分樂觀的客戶,機器人還需要更多時間去磨礪。
總之,這不是一門輕松的一錘子買賣。
蜂擁電商平臺但C端仍是偽命題
互聯網大廠之中,最近京東對機器人的熱情格外高。WRC展館內,“買機器人上京東”的slogan隨處可見。作為WRC“獨家全球戰略合作伙伴”的京東在會前即發布有關計劃,宣稱將在智能機器人領域投入超百億元資源,三年內助力100個智能機器人品牌成交額破10億元、帶領智能機器人走進超百萬個終端場景。
在京東展位,各品牌人形、四足機器人紛紛上架,消費者可一鍵下單。
甚至于不少公司開始在京東賣零部件。帕西尼已經將傳感器模組和靈巧手上架,帕西尼CTO張恒第向雷峰網 (公眾號:雷峰網) AI科技評論透露,目前定價199元的傳感單元已有銷量,“降到這個價位,目標客源已經不僅僅是專業玩家,還有業余發燒友”。
更早之前,大寰成為率先在京東“賣手”的公司,靈巧手上架后很快便有了訂單,事后,京東內部人員告訴他們,他們的第一個客戶是劉強東。
官方數據顯示,今年618期間,京東具身智能機器人銷售額增長17倍。
但大尺寸人形機器人實際仍舊出貨寥寥,個位數已算是不錯的成績。多家機器人公司在受訪時提及,京東不會是他們的主力渠道。
原因無非兩方面,一是量產能力仍受限,上架京東的機器人品牌多實行預售制,均設置了60天甚至半年的發貨周期,無法對標C端客戶即可提貨的心理;二是當前機器人的價格和能力尚無法對C端客戶構成足夠吸引力。即便少數人愿意“嘗鮮”,消費者的高預期與現實碰撞產生的落差感也導致較高退單率。
WRC現場,越來越多機器人公司展示了家用場景的長程任務執行能力,比如星海圖R1 Lite三四分鐘疊好了被子;星塵智能Astribot S1更是在10分鐘內不間斷完成了配餐、收納雜物、煮咖啡、做漆扇四個場景。
但兩家均明確告訴AI科技評論,客戶仍以科研為主,或部分酒店商超,尚未定位家庭,當前能力也難以支撐起復雜泛化的家庭場景應用,參展僅作為能力展示。
單從價格來看,無論是19.99萬元的R1 Lite還是40多萬元的Astribot S1,均足以令絕大多數C端客戶望而卻步。
傅利葉展位的工作人員則篤定,現階段只做B端,“目前做C端沒有任何意義,不僅是價格的問題,機器人在功能上還不算成熟消費品,軟件生態遠未建設起來,對于非專業客戶,相當于買了一臺電腦但沒有任何APP。”
工廠>商超,寄望群體智能
ToB方向,機器人更早規模化落地的場景究竟是哪里,商超還是工廠?
圍繞這一問題爭議不斷。更聚焦商超零售場景的銀河通用現已獲得100家門店訂單;優必選、魔法原子、樂聚等則以工廠應用居多,前兩者今年人形機器人出貨目標均是500臺,后者也宣稱保底500臺、沖擊1000臺。
尤其樂聚是堅定的工廠派,其董事長冷曉琨在WRC主會場發言中再次強調,今年具身智能的爆發板塊是工業制造。
站在局外人的視角,賈曉棟觀察到他的客戶中,需求更多來自工廠,機器人在工廠能替代的勞動力密度遠高于商超。在成本和技術拉不開太大差距的情況下,工廠內一臺機器人未來可能替代數名人工,一座車間可部署多臺;而在商超,一家門店通常只需要一兩名員工,部署機器人既無法上量降本,也無法與人工成本拉開差距,短期內還不是一筆太劃算的買賣。
在工業場景中,具身智能公司正試圖通過批量化部署提高銷量并降低成本,這就對多臺機器人之間的協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戰。這類展示也是本屆WRC另一特點。
為解決協作能力,日前優必選推出Walker S2,并通過迭代的群腦網絡2.0,以期實現人形機器人群體協同進化;魔法原子也在打造MagicNet多機協同系統,不同于傳統工業機器人純粹依賴中央調度系統,具身智能時代的機器人彼此之間會共享產線工序、作業情況、地圖等實時信息,從而進行效率最佳的任務分配。
在這樣的背景下,工廠的訂單開始呈現批量化特點。
日前,優必選中標覓億9051萬元機器人設備采購項目,這也是目前全球人形機器人金額最大的采購訂單,早在年初,優必選CBO譚旻已表示今年優必選的進廠實訓會從每家工廠部署3—5臺擴展到20—50臺;緊隨其后,智元也宣布與富臨精工達成數千萬元標的的項目合作,近百臺遠征A2-W將落地后者工廠。
但魔法原子總裁吳長征也告訴AI科技評論,群體智能仍處在比較初級的階段,在群體真正到來之前,單體的成功率和效率仍是前提。
在WRC現場,各家機器人工業類場景的能力展示普遍集中在搬運、上下料、質檢等精度要求低但柔性化較高的任務,場景仍局限于汽車、3C等的產線。
他也坦言,目前魔法原子工業級人形機器人單臺定價為50到80萬元不等,目前面向的都是對價格不太敏感的客戶,“未來如果要真正普及,價格一定要繼續下降,至少要滿足客戶ROI在一年到一年半時間回本的需求。”
狗是為數不多的例外
WRC現場,四足機器狗是為數不多B端與C端“雙收”的產品。
關于這一點,已經有諸多例證。最典型的案例是以工業大狗見長的云深處,相比人形應用場景,機器狗面臨更加簡單的任務要求,通過快速鎖定礦山勘探、電力巡檢等場景,云深處迅速形成出貨規模,今年預計可出貨數千臺。
而在2024年,宇樹機器狗年銷量已達到2.37萬臺,全球市占率直逼70%。也正是憑借此,宇樹在同行仍深陷虧損泥潭時率先實現了盈利。在其收入結構中,絕大部分都來自于機器狗及相關零部件的銷售。
在這樣的背景下,越來越多人形機器人企業正悄然切入這個基利市場。
7月下旬,智元在官網上架了小型四足狗D1 Ultra,面向特種行業;憑借小型機器狗起家的魔法原子,也在繼續向更多型號延伸,不久前才發布的輪足式機器狗MagicDog-W在WAIC期間首次對外展示,本次WRC上,最新的工業大狗也初步亮相,其最大負載能力可達200公斤,能夠背負重型設備作業。
“未來,工業級大狗的市場會逐步打開。”吳長征解釋,在消費級小狗發布之后,魔法原子收到非常多的客戶問詢,企業考察后認為需求是真實存在的。
他向AI科技評論分析,機器狗在B端會形成萬億級市場,客戶買單能力更強,且更容易形成批量化、穩定出貨,目前已有應用方給出了意向訂單。
同時,作為魔法原子既有優勢的C端小狗,定價2萬多元,預計到年底出貨量將達到2000—3000臺。他認為,目前機器狗在行業內的滲透率仍然很低,增長空間極大,未來一段時間C端機器狗滲透率可能會達到今天掃地機器人的水平。
事實上,本屆WRC吸引了更多非專業客戶觀展,機器狗或許是他們買單意愿最強的一款產品,能像真實的小狗一樣遛彎、握手、吠叫、蹭手、做表情的機器狗吸引了很多人圍觀、互動,有孩子的家庭成為這些公司的重要潛在客源。
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預測,中國機器狗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至2030年間持續上升,復合年增長率達到37.5%,到2030年市場規模有望突破50億元。
雷峰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 轉載須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