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就業“塌方”的原因是什么?華爾街吵翻了
本文來自: 華爾街見聞 ,作者:房家瑤,原文標題:《對市場至關重要的問題:美國就業塌方的原因是什么?》,題圖來自:AI生成
美國就業市場降溫,到底是缺工人還是缺工作導致的?華爾街吵翻了。
此前公布的7月非農報告顯示,不僅新增崗位大幅低于預期,5月和6月的數字也被大幅下修,讓三個月平均新增崗位跌到只有3.5萬個,這是2020年以來最慢的增速。失業率也升到4.2%,觸及2021年以來的最高點。這個結果讓特朗普非常意外,他直接解雇了勞工統計局局長,指控對方“做假”,盡管并無證據。
美國就業市場近期顯著降溫,到底是“勞動力供應少了”還是“勞動力需求降了”?一些人認為是勞動力供應少了,比如移民政策收緊,導致勞動力池子變小。另一些人則認為是經濟放緩,企業不需要那么多工人了。
華爾街就美國就業放緩的原因展開激烈爭論,因為這直接關系到美聯儲會不會降息。美聯儲的核心任務之一是穩定經濟。如果是“找不到工人”導致的,那么招聘疲軟并不代表會出現大規模裁員,美聯儲也就沒必要降息。但如果是因為“勞動力需求下降”導致的,那就需要美聯儲降息刺激經濟。
數據里的“羅生門”:雙方都拿數據說話,但誰也說服不了誰
華爾街分成了兩派。摩根士丹利、巴克萊、美國銀行等供給不足派認為,招聘放緩更多源于勞動力供應減少,尤其是移民收緊政策的影響,因此預計美聯儲至少要到12月才會開始降息。而高盛、花旗、瑞銀等需求疲軟派把就業降溫更多解讀為勞動力需求疲軟的信號,這可能會促使美聯儲9月就開始降息。
就業報告里有大量統計數據,但沒有一個能直接證明到底是哪一方是對的,所以兩邊都能找到支持自己的理由。
1. 供給不足派
過去三個月,美國勞動參與率下降了0.4個百分點,這是除疫情初期外、8年來最大的一次跌幅。供給不足派把勞動參與率下降視作勞動力供應減少的證據。
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Michael Gapen指出,考慮移民管制后,就業增長放緩與低失業率之間并不矛盾。不過,如果招聘繼續快速降溫,他們可能會調整觀點。
就業報告有一項“外籍出生與本土出生工人”的細分數據。該數據顯示,過去三個月外籍勞動力減少約100萬。白宮將此視為移民政策成果的宣傳點。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Stephen Miran8月1日表示,自總統上任以來,我們為本土出生人口創造了約250萬個就業崗位,同時減少外籍出生者崗位約100萬個。這是我們強有力的移民政策和邊境政策的成果,能讓美國更安全。
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在非農報告發布前兩天也提到,只要失業率不明顯上升,美聯儲會忽略未來幾個月招聘放緩的情況。在移民減少的情況下,美國每月新增就業崗位維持在0,也可能足以讓失業率保持穩定。
2. 需求疲軟派
花旗經濟學家Veronica Clark強調,雖然移民減少確有影響,但細節顯示與移民無關的需求疲軟正在惡化。無論是移民放緩還是需求疲軟,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今年勞動力供應下降,因為在經濟下行時勞動參與率通常會下降。但如果需求疲軟才是主因,那就不足以阻止失業率上升。
包括彭博經濟研究團隊在內的多位分析師指出,報告中“外籍出生與本土出生”勞動力的細分數據可能存在統計偏差,因為報告同時還顯示本土出生勞動力和人口突然大幅增加,這在現實中非常不合理。瑞銀首席經濟學家Jonathan Pingle也指出:“又不是我們突然生出一大批16歲的人,讓本土人口猛增。”
分析師們認為,由于報告中基于家庭調查的“人口結構細分”數據越來越不靠譜,他們開始更多關注另一份數據——來自企業調查的招聘情況,也是5月和6月被大幅下修的那份。最好的辦法是列出最依賴移民勞動力的行業,估算它們的表現是否明顯更差。但結果是,不同分析師做同樣的分析,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
美國銀行發現,建筑業、制造業、休閑和酒店業招聘疲軟,而這些行業往往雇傭無證移民和失去合法身份的工人。但高盛則指出,這些行業的表現并不比受關稅沖擊嚴重的行業更差。
本文來自: 華爾街見聞 ,作者:房家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