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的“智駕險”都“保險”
今年4月28日,小鵬汽車宣布,“小鵬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正式上線”,售價239元/年,最高可賠償100萬元,保障場景包括智能行車及泊車全場景。這一消息曾被解讀為“智駕險”商業化落地的重要突破。
隨著近期L3級智能輔助駕駛商業化試點加速落地,政策與市場的雙重變革正推動“智駕險”從“營銷噱頭”向“風險共擔機制”轉型。
自2019年長安汽車推出首款“自動泊車責任險”以來,“智駕險”市場已歷經六年探索。 但這一新興險種在責任認定、數據歸屬、合規性等核心問題上仍迷霧重重。當事故責任從“人”轉向“技術”,車險行業的底層邏輯將被如何改寫?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保險業務必須由持牌保險公司經營。 當前,由于輔助駕駛事故樣本量有限,難以滿足傳統精算模型有效定價所需的數據量,導致保險公司尚未推出面向個人用戶的獨立“智駕險”產品。
從市場現狀來看,目前市面上的“智駕險”產品,多數并非真正意義上的保險產品,而是車企推出的增值服務或用車權益。
以小鵬汽車的“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為例,該服務是針對小鵬汽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的服務權益,不取代交強險和機動車商業險。在小鵬汽車官方合作渠道購買車險的新保及續保客戶才可購買,該服務本質上是對車險的補充,用戶需先啟動車險 (交強險與商業險) 理賠,且車險賠付優先于本服務。
類似地,鴻蒙智行部分車型在2024年11月為新車主限時贈送為期12個月的“智駕無憂服務權益”,保障金額最高500萬元,主要涉及智能泊車和智能輔助駕駛場景。在理賠時,同樣要求用戶先使用自身車險,若符合特定條件,再由車企進行二次賠付。
不過,也有少數“合規”的“智駕險”產品。 2019年,中國太平洋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與長安汽車合作推出“放心泊”自動泊車責任險,這是國內首個面向消費者的自動駕駛責任險,由保險公司直接承保,并在銀保監會備案。該保險生效后,駕駛者在嚴格按照說明書要求使用長安汽車自動泊車系統時,如果由于自動泊車系統質量問題而導致事故,所產生的損失將由保險公司進行相應賠償。但這類產品在市場上仍屬少數。
隨著智能輔助駕駛技術從L2向L3及以上級別演進,事故責任認定成為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
在傳統駕駛模式下,事故責任主要由駕駛員承擔。但在“人機共駕”的智能駕駛場景中,責任主體涉及駕駛員、車企、算法提供商等多方,定責難度大幅增加。
目前,我國量產乘用車智能輔助駕駛功能主要處于L2級以下級別。公安部交管局明確表態,駕駛人仍是最終責任主體,若在駕駛過程中“脫手脫眼”,駕駛員將面臨民事賠償、行政處罰甚至刑事追責。
然而,車企對智駕技術的過度宣傳,如“L2.999”“準L3”等模糊表述,導致部分用戶對L2和L3的差異認識不清,使用過程中放松警惕,增加了安全隱患。
不同車企對“智駕險”的生效條件和免責條款也存在較大差異。 華為鴻蒙智行要求事故發生時智能輔助駕駛功能必須處于激活狀態,且交警判定本車有責;小鵬智能輔助駕駛安心服務的保障時間從成功激活AI智能輔助駕駛功能開始,至退出后滿5秒止,這一時間設定是基于駕駛員開車時的反應速度,5秒足夠讓駕駛員完成一系列糾正車輛行駛軌跡的動作。
不過多數“智駕險”產品明確規定,若用戶未按《用戶手冊》操作,如未保持視線注視前方、未及時接管車輛等,將被拒絕賠付。
2024年6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城鄉建設部、交通運輸部等四部門首批確定9個聯合體開展智能網聯汽車準入和上路通行試點,明確要求L3/L4級智能網聯汽車必須購買不低于500萬元的專項責任險,這一規定直接推動“智駕險”從“補充權益”向“強制保障”轉變,加速了市場的規范化進程。
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也將智能駕駛車險影響研究納入《新能源車險改革指導意見》,專屬條款的制定正在加速推進。
在行業標準建設方面,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正牽頭制定《智能網聯汽車交通事故保險賠償判定技術規范》,為全國統一的事故定責和保險賠付標準奠定基礎。中國銀行保險信息技術管理有限公司也在積極探索建立智能駕駛數據池,通過引入區塊鏈技術確保數據真實性和安全性,推動跨行業的數據共享與合作。
各地也在積極探索智能輔助駕駛保險的創新模式。《深圳經濟特區智能網聯汽車管理條例》鼓勵開發覆蓋智能網聯汽車設計、制造、使用全鏈條風險的保險產品;北京市則出臺《北京市自動駕駛汽車條例》,明確L3級及以上自動駕駛車輛的事故責任劃分,為保險產品的開發提供了法律依據。但除了自動駕駛出租車之外,駕駛者使用的L3模式基本限定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或者封閉園區,其他場景不支持啟用L3。
數據在“智駕險”的定價和風險評估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車企可以通過采集車輛行駛數據,如急剎車頻率、接管次數、智駕里程等,構建用戶駕駛行為畫像,實現動態定價。 這種數據驅動的定價模式,不僅有助于降低風險,還能為車企提供數據反哺,優化智駕技術。
然而,數據的所有權、使用權和隱私保護問題也引發廣泛關注。目前,保險公司僅能獲取車企脫敏后的有限數據,難以獨立進行精準的風險評估。并且,高階智駕事故數據稀缺,導致保險定價過度依賴模擬測試和車企有限的實際數據。責任復雜性也是一大挑戰,L3級“人機共駕”模式下,責任劃分需結合系統運行域 (ODD) 和接管響應。例如,德國已要求車企對L3級系統缺陷導致的事故承擔主責,而國內仍以駕駛員為主責,僅在系統ODD內失效時由車企擔責。這種差異導致用戶對責任邊界的認知模糊,增加了理賠糾紛風險。
長期來看,隨著L4/L5級技術的成熟,事故責任將逐漸從駕駛員轉移至系統提供商,傳統車險可能被“系統責任險+用戶意外險”的組合所取代。“智駕險”可能演變為車企提供的“訂閱服務”,保費與自動駕駛里程掛鉤。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IT時報 (ID:vittimes) ,作者:林斐,編輯:王昕、孫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