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手環奇跡是怎樣煉成的
-
六月
10
小米手環奇跡是怎樣煉成的
標簽: Go to comemnt一大早,被一個消息所吸引:
據IDC發布的2015年第一季度可穿戴設備市場報告顯示,中國的小米以280萬的出貨量僅次于排名第一的Fitbit,位居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第二位。
而在去年的同一時間,小米智能硬件的出貨量還是0。
改變這一切的,是小米手環,一款價值僅僅79元的智能手環,而這一切,恐怕是小米和生態合作伙伴華米都沒有想到的。小米手環奇跡是怎樣煉成的呢?
定價的斟酌
?
小米一直以行業顛覆者和價格屠夫的形象出現,但,在我有限的認知里,小米手環是對整個行業顛覆得最厲害、也最徹底的。
小米手環發布前夕,我比較熟悉的是 Bong 智能手環一代售價690元,我們并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因為當時的華為手環800多,三星的手環1300多,硬件只要沾了智能二字,似乎就和高價劃上了等號。
而小米手環讓這一切終結,79元的價格和不相上下的功能讓人驚呼,原來智能硬件也可以這樣親民。
隨后發布的 Bong 二代售價99元,其他同類智能手環也大多把價格標在了百元之內,可以說,小米手環以一己之力,戳穿了可穿戴市場的泡沫定價。
極客公園曾對智能手環的原配件價格進行了一個調查,得出配件價格大概在40-50元之間,有人猜測小米手環的定價為49或者69,但小米最終選擇了79個定價——既逼死了對手,又不至于困死自己。
功能的取舍
小米生態鏈產品總監夏勇峰曾說,當初在設計小米手環時,為了『續航』這個長板,舍棄了包括屏幕在內的許多功能,又設計了來電提醒、鬧鐘和身份識別(解鎖及免密支付)功能,分別解決了漏接電話、鬧鐘吵人和身份認證麻煩這三個痛點,在續航的催化之下,發酵出巨大的優勢。
這種功能上的取舍,恐怕并不容易。
在智能硬件領域,為了智能而智能的現象極為普遍,似乎只有炫酷的外表和看似高大上的功能才能吸引人。但事實上,目前像初代iPhone那樣具有顛覆意義的黑科技產品還沒有出現,哪怕是賣得不錯的Apple Watch。
可惜的是,當下的大多數智能硬件,既沒有實力做出顛覆性的創新,也不愿意沉下心來解決真正困擾用戶的痛點,而只靠著概念和營銷茍延殘喘。
運動健康監測的興起
我產生購買小米手環的念頭,始于微信運動。
準確來說,是微信運動及其他運動健康監測APP的興起,讓我有了記步等需求,但跑步時不方便帶手機,而打籃球等運動時也不方便帶apple watch,畢竟,砸壞了還是很心疼的。
這時候,小米手環就有了新的應用場景。而且,據我所有了解,身邊絕大部分人購買小米手環的主要原因,就是用來記步。
當然,這也與小米手環的開放策略有關,去年底的時候,小米手環登錄iOS平臺,讓其不再局限于MIUI。而小米手環,也從一個小米生態系統的ID卡,擴展為一個智能手機的健康數據采集器。
可以想象的是,如果沒有運動健康檢測的興起,小米手環也會賣得很好,但可能,沒有現在這樣好。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智能硬件行業,要么像小米手環這樣解決用戶痛點;要么像Apple Watch和Fitbit這樣融合現有技術做成工藝品;要么,朝著黑科技的方向努力,像當年的iPhone一樣改變和引領整個行業,除此之外,別無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