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TV“全裸”背后,硬件壽命、物流、售后及牌照四大拷問
從拆解小米手環到樂視一場名為“開腔驗肺”的公測活動,硬件廠商為證明實力或為顯示坦誠,都學會了一招:拆。
上周五,在眾多媒體的面前,樂視TV工程師對超級電視相關機型進行現場的拆機,把樂視TV的“內藏”直接呈現出來,做到了真正的“全裸”。而樂視TV決定高調拆機的原因,旨在回應近期針對超級電視不公正評測及言論而造成的不良影響。對于智能電視來說,硬件和設計只是產品的根本,在樂視TV全裸背后,依然引發了針對智能電視的四個焦點問題的討論。從2011年組建團隊,密集發布新品的廠商樂視,如何通過實踐給出解讀?逐一分析如下:
一、智能電視使用壽命由什么決定
無論是傳統的電視,還是智能電視,其作為大型的家用電器,屬于長期消耗品,購買之后不會在短期內更換。針對前不久某媒體對樂視TV不足三年壽命的判定,樂視TV工程師首先在產品結構上進行了解說,以超級電視全配版為例,其邊框采用了塑膠+玻纖的組合,該材料最大的優點是不易變形,收縮小,穩定性強。同時前框每隔一定的間距,都有做螺絲固定,來增加前框強度。在產品跌落測試中,國際標準為600毫米高度,樂視做的是800毫米高度。不難看出,樂視TV在產品的結構上,的確花費了很多心思。
但在硬件的設計上,樂視TV工程師表示,一般不會去人為的設計使用壽命,因為大多時候人們舍棄一個電視,并不是因為硬件損壞,更多的是因為硬件的配置無法匹配系統的更新和軟件的迭代。以前,人們更新電視可能需要5-10年,而未來,隨著系統和軟件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人們更換電視的頻率可能縮短到5年以內。
二、如何解決現貨供應、物流配送問題
不只是樂視TV,包括小米在內的互聯網公司,用戶在網購智能電視時,普遍反映的一個問題是:搶不到。即便搶到了,從下單到發貨,最后到用戶家中,需要經歷一個漫長的過程。這樣無疑會影響用戶的購買體驗。那么,針對以上兩個問題,樂視是如何解決的?
“在現貨供應方面,樂視已經通過擴大產能,提升物流服務規模,來縮短用戶從下單到收貨的等待時間。目前,現貨開放階段購買,一到兩周收到貨,實際情況可能更短,這是因為樂視不斷提升產能和物流服務的結果”,樂視TV高級副總裁梁軍在接受采訪時說到。
而在物流配送方面,樂視在全國擁有6個中心倉,18個區域倉,每天有超過18000臺超級電視送到用戶家中,B2C年承載量超過500萬臺。并承諾自出庫日起,24大核心城市3日送達,其他城市7日送達,未能送達將免收物流服務費。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隨著銷量的快速增長,服務的需求、產品供給,和整個社會資源的調配就會產生一定的鴻溝。從供應端到訂單的處理,到整個的配送,到服務的承載,隨著復雜程度的提高,如何實現產品快捷、安全送達用戶手中就顯得更為關鍵。
三、定位為“互聯網公司”,如何搞定售后
相對于現貨供應、物流配送等問題,售后服務是維護用戶關系最有力的一環。通常,如果是手機或平板出現問題,可以直接拿到售后服務點去維修,電視由于體積過大,用戶則更希望維修人員進行上門服務。然而與傳統家電企業多年的線下積淀相比,樂視作為一個互聯網公司,一些偏遠地區的服務體系還未完善,這樣無疑是會影響用戶售后體驗。
據樂視工作人員介紹,樂視目前已經自建了一個已超過1000個席位的龐大客服體系,由于智能電視產品確實很復雜,所以樂視會對客服進行前期的培訓,以便在線上就可以為消費者解決包括硬件、內容、UI系統等問題。樂視TV高級副總裁梁軍在接受采訪時說到:“樂視目前高峰期的接通率在75%到80%左右,平?;具_到了90%到95%,未接通電話也將會在4小時內回訪?!?/p>
但事實上,電話客服接通率是一回事,真正的關鍵在于跨部門的溝通和及時反饋,如何以最快的速度解決用戶的問題。
四、內容牌照依然是跨不過的坎
對于智能電視而言,強大的內容資源才是真正有力的籌碼,而樂視一直是以“平臺+終端+內容+服務 ”的商業模式自稱,但牌照卻一直是硬傷。針對不久前“廣電最嚴整改令 ”的封殺,樂視網緊急牽手重慶廣電,此次合作旨在借用重慶廣電的各方資源,爭取盡快申請互聯網電視集成播控服務牌照或互聯網電視內容服務牌照,實現樂視業務的規范化。樂視牽手重慶廣電,是離內容牌照又近了一步,但何時能通過廣電總局批準仍是未知之數。加上樂視同時還要面對競爭對手以及傳統電視廠商的挑戰,可以預見樂視前行之路不可能是一帆風順。
依靠“平臺+內容+終端+應用”的樂視生態,樂視TV有“硬件收入+內容收入+廣告收入+應用分成”四重收入來源,這讓其可以不再依賴單純硬件盈利,在未來生態聚變的效應下,樂視TV多重盈利模式也或將成為現實。但是假如拿不到牌照,沒有了品牌內容作保證,樂視在電視上的優勢也就消失了,也就說其全力打造的超級電視及客廳計劃將受阻。
所以,當下對于樂視來說,最緊急的任務是該如何拿到內容牌照。我們也希望有一天能夠找到新的方案,既能符合廣電的可管可控的要求,又能把大量的直播信號和豐富的網絡內容資源引入到智能電視,而且是合規合法的。(本文首發鈦媒體)
(關注更多鈦媒體作者觀點,參與鈦媒體微信互動(微信搜索“鈦媒體”或“taimei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