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徐銘恩:3D打印艱難創新路
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徐銘恩:3D打印艱難創新路
在近日由財新傳媒與西門子一起舉辦的“尋找真正的創新”論壇上,話題討論到近期的熱門話題:3D打印技術。中國3D打印技術產業聯盟副理事長、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教授、捷諾飛生物技術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徐銘恩從2005年開始研究生物3D打印技術,是國內最早將這一技術商業化的人。在這場活動上,他分享了生物3D打印技術商業化的經驗,以及可能會面臨的難題。
以下為徐銘恩關于生物3D打印技術的分享:
首先講我一個故事,是為什么我會做3D打印。大概在我14歲的時候我第一次目睹了親人的離世。我當時在手術室,看到我外公在一堆醫療儀器中間,手漸漸地涼了。當時我就在想,以后有能力要研究設計醫療相關技術挽救生命。這是我這么多年來做這個事情最主要支撐的所在。
每年全球需要移植器官才能存活下去的人有6000萬,這個數字在我們國家是150萬。就是說,我們國家每150萬人,只有1萬人可以在死前獲得捐贈的器官,其他149萬只有死去。
器官再造有兩種方案:一種方案從細胞里面提取你的DNA,然后將這個DNA注入受精卵再造一個人。你器官壞掉了,就把這個人的器官取下來給你,但這個是有悖倫理學的。另外一種方案是,我們用機械制造方法,制造一個器官。傳統的制造技術制造不出來,但3D打印技術,理論上可以制造任何復雜的物體。
這就是生物3D打印技術,將3D打印技術與醫學、生物材料和計算機技術結合,針對患者特定的解剖構造、生理打造。
目前這個技術的現狀是,很多工作都已在基礎研究上,包括研究怎么樣用更多生物材料進行3D打印,怎么樣進行多種細胞的打印,干細胞的打印,怎么建立有功能的組織和器官。隨著一些技術轉化的完成,生物醫學上運用這種技術,比如說個性化的植入、手術模型和導板、假肢和康復輔具,都是生物3D打印技術實實在在的應用。
這個技術的市場前景,在我們3D打印聯盟內部有一個共同的認識:第一,醫療市場非常巨大;第二,3D打印技術跟醫療市場應用契合,3D打印個性化的定制使它特別適合制造個性化醫療器械。醫療產品附加值高,只要有好的作品,哪怕貴一點也是可以。正因為如此,醫療產業會成為高科技產業一個很好的擴展空間。
未來生物3D打印技術,哪幾個領域有比較好的前景?我們這樣看的:首先是科研領域,科研科學儀器也是非常大的市場,催生了很多全世界500強的公司。3D打印的設備在生物醫學、材料科學相關實驗室都是有利研究工具,目前做3D打印的實驗室大約已有25萬個。其次,是在制藥領域。然后是醫療領域,包括個性化的醫療植入物、醫療器械、康復器械,以及可以植入人體的器官。
再講一個故事,是說創新是由興趣來驅動的。我們團隊一個年輕人拿了一臺3D打印機,他連續兩周沒有一頓飯正常吃,連續玩了兩周,最后打印出來一只手。設計電路板、設計計算機的軟件,裝電極控制電路,最后這只手可以捕捉體感動作。我們把測試視頻放到網上,被大量轉載。
現在3D打印技術可以解決很多問題,比如我們的手術模型。對于脊椎側彎的患者,通過3D打印把脊椎側彎打印出來,醫生可以在這上面模擬手術。最后可以讓原來需要7小時完成的脊椎側彎手術,能只用3小時完成。這會讓病人失血降低,對病人損害更小。
但我們所遇到的困難和挑戰是什么?
我分享一下我們的融資經歷。我們研究3D打印技術時間已有10年,在國際上獲得不少好評。(我們領域內頂級的期刊認為我們生物3D打印技術處在國際比較先進的水平。)2012年中旬,我們決定做一款商品化的設備。
我們第一個想法找政府,結果2012年9月就放棄了這個想法,因為申請時間太長、申請成功概率非常低。我們立即轉向產業資本,當年10月我們就從產業資本拿到第一筆投資。2013年8月,我們的設備就發布了。
除了融資困難,我們還遇到過不少其他難題:
第一個困難是生物3D打印技術所涉及的學科領域特別多。材料、生命科學、醫學、機械、制造都有,需要不同領域的科學家、產業的企業家的合作。
第二個是知識產權的保護體系。我們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是有缺陷的。有時候我們也很怕花了很多時間開發的設備,人家看到了,就可以馬上仿制。
第三個創新人才的培養。社會需要各種各樣的人,做科研創新的需要有更純粹的一些東西,但在現有體制下,我們的研究人員很難做到專心研發。
第四個就是臨床轉化與FDA的審批。我們國家的FDA的審批管理,現在比美國還要嚴,有時候有點不作為。如果從政策層面要想使一個國家有更好的創新環境,政府要扮演好一個更合理更有效的角色。
最后是還沒有一個公平合理的市場。比如說3D打印這個產業,政府要提供一個透明合理市場的環境。
3D打印技術到底會為我們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隨著技術發展,可穿戴設備、醫療影像數據、掃描技術等醫療設備越來越多,以后很多數據存儲在云端。這些數據加上大數據的分析,使得我們可以更早地預見一些疾病的發生,設計出更為完善的產品。
舉個例子,我們最近做假肢。未來我們通過掃描技術,把很多病人的假肢或者肢體不正常的地方都掃描了,再通過大數據分析,提供更好的產品給他們。
3D打印現在能打印出組織,比如骨組織、脂肪組織,這是比較容易的。器官比較難,估計15年到20年后可以做到。
目前3D打印技術制造的產品,成本會貴一點。但在醫學領域,它的成本比傳統技術低得多。
徐銘恩說,由于他的團隊是國內最早做專門面向生物醫學領域3D打印系統化方案解決提供商,其競爭對手主要是美國的老牌公司。由于國內成本低廉,他的團隊在成本方面占優勢。不過,他也說近兩年國內競爭逐漸顯現,做其他類型3D打印機的廠商都想做生物3D打印,因此他的團隊三四年來不斷推出新品。
對于徐銘恩所面臨的競爭,前微軟中國區CEO、前CISCO中國區CEO杜家濱認為,有一點競爭優勢,到最后可能變成有多點競爭優勢。他舉例說,他曾投資過一家2D公司。在過去的13年中,每次有新技術推出的時候,都好像市面上可能有更便宜的技術。在它進行產業化的時候,銷售渠道、消耗品支持都碰到很多的障礙。但13年它累計了將近200個專利。到現在為止它總共拿到的投資有1億多美元,包括惠普公司都是它的股東。
近期活動:
- 9月13日 - TNT 沙龍第30期(北京):那些“聰明”的代步工具?
- 9月14日 - TNT沙龍第31期(深圳):互聯網金融,還潛藏著什么?
相似文章

為何硅谷傳奇投資人Peter Thiel與李嘉誠都看中Modern Mead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