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景山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開放日 睿爾曼發布 | 速途網
8月15日,石景山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開放日活動(Open Day)在首鋼園舉行。北京市石景山區副區長于杰、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國家機器人測評中心總部暨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山東大學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鵬城實驗室、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暨國家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等產學研機構代表近40人參會。

活動還邀請了阿里巴巴達摩院、京東、北京海天瑞聲、Max、北數所、地瓜機器人、知行機器人、元客視界、中關村通力等合作企業代表,一起走進園區,近距離體驗訓練中心創新應用。
政企高效協同展現“石景山效率”
人形機器人作為最具潛力的智能載體,正逐步從實驗室走向生活與生產。為打造集核心技術研發、場景化應用測試、操作技能培訓及生態合作于一體的前沿基地,3月28日,區企共建的北京市首個“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在首鋼園科幻產業集聚區正式落地。睿爾曼作為核心設備與技術提供方深度參與到訓練中心的日常運營之中,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從“毛坯房”到“108臺機器人調試運行”僅用22天,真正展現了“石景山效率”。

石景山園管委會區科委領導在致辭中表示,訓練中心著重解決“跨場景數據通用性不足”“仿真環境與真實場景差距顯著”“行業缺乏標準化數據格式與高效閉環迭代生態”三大機器人產業核心痛點問題。訓練中心圍繞十大真實應用場景開展大規模數據處理和模型訓練,構建覆蓋“數據-訓練-驗證-落地”的全棧式服務能力,極大地拓展具身智能核心生態,匯聚產業鏈要素資源,助力打造技術共生、數據共享、商業共贏的創新生態圈。
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占地3000平方米,創新性地劃分為“九年一貫制”訓練區和“機器人大學”場景區。場內部署的108臺機器人形態多樣,包括具身雙臂升降機器人、輪式人形機器人、單臂無人機、單臂四足仿生機器人等。搭建了家庭康養、特種作業、新零售、汽車裝配、機器人新餐飲等十大實景應用場景,專注于數據采集與模型訓練。據預估,中心每年可產出超百萬條高質量多模態數據。
揭牌啟新篇,訓練中心開啟全面運營
活動上,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與國家機器人測評中心總部暨上海機器人產業技術研究院、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 山東大學、常州檢驗檢測標準認證研究院暨國家智能工業機器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圍繞數據生態建設進行合作,標志著人形機器人數據生態建設邁入實質性落地階段。

訓練中心深度整合具身智能全鏈條能力,匯聚元客視界、艾歐智能、知行機器人、傲意科技、強腦科技等具身智能產業鏈上下游十余家企業先進技術與產品,聯合構建起覆蓋感知、決策、執行各環節的產業生態矩陣;聯動鵬城實驗室、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等產學研機構,共同搭建具備“場景數據采集-模型訓練-應用驗證”全閉環能力的智能訓練場。
具身智能落地從“真機數據”開始
活動現場,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負責人以《機器人的“終局”探索》為題,深度剖析了機器人規模化融入生活的關鍵瓶頸及創新解決方案。

演講中提到,機器人走入生活長期面臨三大核心瓶頸:操作能力、泛化能力與成本控制。傳統機械臂笨重昂貴,服務機器人功能單一,關鍵在于缺乏像人一樣適應復雜環境并靈活操作的能力。同時,早期解決方案部署周期長、場景適應性差,加上高昂的成本嚴重阻礙規模化應用。
要想實現讓機器人走入生活,在解決操作能力和成本后,實現規模化應用以獲取真機數據才能快速推動行業發展。“泛化能力依賴海量‘真機數據’,而非仿真或小規模試驗場。 缺乏真實應用場景產生的數據,是制約智能發展的根本瓶頸。”
與會專家表示,機器人走入生活的第一步,應是在“無智能”階段,憑借可靠的操作能力和可接受的成本在千行百業中實現規模化應用。大規模部署產生源源不斷的真實場景數據,才能有效訓練和提升模型,形成“應用-數據-智能-應用”的正循環。

基于這一核心理念,本次活動中所亮相的“RealBOT具身智能開源平臺”,專為機器人高質量數據采集而生,基于石景山區人形機器人數據訓練中心十大應用場景百萬條數據淬煉而成,通過與遠程遙操作平臺的深度整合,共同構建人機協作新模式。這一融合標志著機器人技術從“依賴人”“輔助人”向最終“解放人”邁進,致力于將高效、安全的機器人服務能力延伸到世界每一個角落。
沉浸體驗,共赴機器人“終局”世界
為了讓與會嘉賓獲得深度體驗,開放日精心設置訓練中心沉浸式參觀環節。 與會嘉賓走進訓練中心, 從家庭康養的服務關懷、特種作業的精準高效,到新零售的靈活服務、汽車裝配的復雜協作、3C工廠流水線、衛生間清理、疊毛巾等家庭服務,乃至機器人新餐飲的創新實踐,每個場景都生動展現了數據驅動下的機器人應用成果。

下一步,中心將持續加強產學研協同合作,匯聚產業鏈要素資源,助力打造技術共生、數據共享、商業共贏的創新生態圈,促進人形機器人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