輾轉起伏三年點名時間賣身91金融 資本逐利下眾籌已被玩壞?
曾眾籌《大魚海棠》、《十萬個冷笑話》等文創作品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日前宣布已被91金融完全收購,被收購后的點名時間將作為獨立板塊來運營,主要是做文化創意產業眾籌。
今天上午,點名時間創始人張佑在朋友圈做出回應,做出最后的告別。

點名時間輾轉起伏三年
作為國內最早的眾籌平臺,點名時間成立于2011年5月,模式與美國眾籌平臺Kickstarter相似。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7月份,點名時間已經幫助1074個創意項目發起眾籌,成功籌集資金突破5321萬元,其中就包括一大批明星文創項目,比如《大魚海棠》、電影《十萬個冷笑話》、萌貓網劇《大俠如風》、漫畫《滾蛋吧腫瘤君》等。
值得關注的是,2014年上線三年的點名時間突然宣布將放棄眾籌平臺的定位,轉型為智能硬件首發平臺。關于為何轉型不做眾籌,點名時間曾發表文章做過三點回應:1、眾籌模式把極客和大眾消費者混為一談;2、眾籌本身“詞不達意”容易誤解;3、眾籌模式保護機制失衡。
不過一年后又決定回歸眾籌,而且是全品類,點名時間創始人張佑當時給出的解釋是,眾籌沒有錯,是可穿戴設備出了問題。
不過,就在點名時間淡化眾籌概念的那段時間里,京東、阿里巴巴等越來越多的行業巨頭開始競相布局眾籌行業,推出自己的眾籌平臺。
可以說,輾轉起伏三年,點名時間由2011年的行業第一籌資額,漸漸落后于背靠電商巨頭的京東、淘寶和蘇寧三大產品眾籌平臺。隨著巨頭的進場,中小平臺很難與擁有雄厚資源和資金的巨頭們進行抗衡,打出自身特色成為平臺能夠占據行業一席之地的重要因素。
資本逐利下眾籌被玩壞
實際上,不僅僅是點名時間,同一批的眾籌網等股權網站運營不太順利,一方面是國內政策方面影響,另一方面是股權和金融等領域發生碰撞后會激發利益空間,眾籌形成被“玩壞”口碑。
在眾籌概念被引入中國之后,點名時間作為較早的嘗鮮者,收獲到了先發的紅利,積累了一定的平臺規模。此后,國內資本發現眾籌工具不僅僅適用在文化和硬件,當它與股權和金融等領域發生碰撞后將會激發更大的利益空間,天生逐利的資本將籌東西的邊界推廣到無所不籌。
在國外,嘗鮮眾籌模式的大多是極客群體,他們追求參與感,他們希望在產品還沒做出來之前,能參與到整個開發過程,你有BUG我幫你找出來,這個時候產品是不成熟的。與國外趨于公益性的眾籌文化相比,國內眾籌更為市場化,用戶并不愿意幫忙測BUG,希望拿到的產品是完美的,對于硬件眾籌項目的容錯率較低。再加上金融項目高回報率的誘惑,在2014年底許多眾籌平臺開始轉向金融和股權眾籌,實物眾籌開始趨冷。
同時,眾籌平臺很難有好的商業模式。比如,2015年9月22日,眾籌網站Kickstarter就宣布重新改組為“公益公司”,創始人稱將不追求將公司出售或上市。
另外,京東、阿里巴巴等巨頭切入股權眾籌市場后,對原有的眾籌網站也形成了很大沖擊,這兩家很快在市場份額上后來居上,成為行業的后起之秀。并且對于巨頭而言,并不需要過多擔憂眾籌模式本身的盈利與否,眾籌只是它們流量變現、嘗試新業務、增強客戶黏度的一種工具,例如小米米家上線的眾籌平臺,實際上是為了增加米家平臺的用戶活躍度。
總之,中國眾籌的方向正從實物眾籌走向股權眾籌、從公益眾籌走向回報眾籌、從獨立眾籌變成巨頭下的一種工具,流量變得越來越重要。在這樣的趨勢下,用點名的品牌去結合有客戶有流量的91金融集團,也是中國眾籌之路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