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終止與尚品網合作 TOPSHOP內地首家實體店來了又撤?
近日,據美國 媒體 《女裝日報》消息,TOPSHOP母公司Arcadia集團日前表示,經過雙方協定,TOPSHOP將結束與中國時尚和奢侈品零售商尚品網的特許經營合作關系。
《每日 經濟 新聞》記者注意到,英國高街鼻祖TOPSHOP在中國內地的擴張步伐顯得格外遲緩,早在2014年9月通過尚品網正式進入內地市場,但至今尚未在內地開設實體店;天貓旗艦店的粉絲達316.4萬,不到同類快時尚品牌ZARA的零頭。
“并未放棄中國市場”
美國媒體《女裝日報》援引TOPSHOP發言人表示:“2014年9月至今,TOPSHOP及旗下男裝品牌TOPMAN和尚品網進行了愉快友好的合作。”到今年11月底前,中國消費者依舊可以通過天貓商城和尚品網購買TOPSHOP的商品,此后則會繼續通過官方網站Topshop.com和Topman.com提供服務。
對于TOPSHOP與尚品網的業務關系,今日(8月27日),《每日經濟新聞》記者分別通過數次致電及郵件方式聯系采訪尚品網,但截至發稿,未能獲得聯系。
鞋服獨立評論員馬崗認為,TOPSHOP終止與尚品網的合作關系,這意味著該品牌已基本告別內地市場。不過,TOPSHOP品牌發言人稱,TOPSHOP正在尋找新的合作伙伴,并未放棄充滿潛力的中國市場。
回顧TOPSHOP與尚品網的合作,不難發現二者曾有過美好前景。2014年,TOPSHOP入駐尚品網,并由尚品網作為運營主體在天貓開設TOPSHOP旗艦店;2016年12月,Arcadia集團首席執行官Philip Green與尚品網達成進一步獨家合作,雙方計劃共同拓展內地市場。
據TOPSHOP早前透露,集團計劃在內地城市開設80間實體門店,并由尚品網負責這些門店的運作,首店預計今年在北京或上海開業。但截至目前,TOPSHOP除了在香港的實體旗艦店和北京的快閃店外,內地尚無一家實體店開張營業。
今年1月,曾有品牌服裝網等媒體報道稱,內地首家TOPSHOP旗艦店將于今年9月落戶上海市中心,首店選址淮海中路775號新華聯大廈,原淮海青少年商廈所在地,TOPSHOP上海旗艦店共4層,其中計劃1~3層為銷售區,第四層為辦公區,總占地面積超3400平方米。《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高德地圖顯示,位于淮海中路的TOPSHOP門店正在裝修。
那么,如今雙方的合作終止,線下實體店能否照常開張營業?近日,記者來到位于淮海中路775號的新華聯大廈了解情況,發現大廈的1~4層均已封閉,從門縫中可以窺見內部的裝修施工已經暫停。
新華聯大廈一樓的內部裝修已暫停 (以上圖片由每經實習記者 張瀟尹 攝)
現場一名自稱租戶的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原先打算入駐這里的TOPSHOP目前已確定撤離,店鋪現在已開始重新招商。“TOPSHOP本來已經簽約了,但是最后沒開成,現在有ZARA等四五家品牌在競標這個店面。”
母公司業績出現下滑
公開資料顯示,TOPSHOP母公司Arcadia集團的控股公司為英國零售巨頭Philip Green控股的Taveta Investments,集團旗下品牌包括Topshop、Topman、Miss Selfridge、Evans、Wallis、Dorothy Perkins、Burton 和 Outfit。
值得注意的是,Arcadia集團的處境并不樂觀。據《女裝時報》報道,該集團近期表示,因線上零售對實體零售的沖擊,外加英國市場的競爭過于激烈,集團全財年利潤同比下滑42%。
其上一財年財報顯示,集團在截至2017年8月26日的12個月內,營業額同比下降5.22%至19.05億英鎊;其扣非利潤同比下降41.18%至1.30億英鎊;集團在英國地區的銷售額較上一財年下滑6.7%。此外,因虧損門店相關的租金成本、更低的銷售額等原因,TOPSHOP及其男裝線TOPMAN的銷售額同比下滑6%至9.34億英鎊,虧損1080萬英鎊。
馬崗向記者分析,TOPSHOP進入內地市場的時間晚,知名度遠不如ZARA、H&M、優衣庫、GAP四大快時尚品牌,但其定價在快時尚品牌中相對較高,“現在快時尚品牌很多,已經出現了品牌過剩,TOPSHOP在內地相對其他快時尚品牌而言,缺乏競爭力。”
事實上,TOPSHOP的市場策略與產品的渠道分發也頗受業內詬病。《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TOPSHOP通過中國電商渠道售賣的款式明顯少于英國官網的款式,產品尺碼也沒有很好地本地化。有業內人士認為,TOPSHOP在與尚品網合作的過程中,提供的資源和資金顯得不太充足。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認為,近年來,由ZARA等快時尚品牌在中國 商業 街區刮起的大店風潮,目前已經被逐漸崛起的奧特萊斯商城、百貨商城的店鋪風潮包圍,大量的國內品牌借助這些渠道崛起。
曹磊進一步表示,“對于外來快時尚品牌在中國拓展市場,在認清市場發展形勢下,不僅要應對其他國外快時尚品牌的競爭,還要面對中國興起的時尚品牌。外來時尚品牌要練就一雙慧眼找對合作平臺,方可持續發展。”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