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草视频2-久草视-久草社区视频-久草色在线-久草色视频-久草软件

格力電器戰略解讀:變與不變

我是創始人李巖:很抱歉!給自己產品做個廣告,點擊進來看看。  

當今的世界,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2025年,全球 經濟 再次站在十字路口,在關稅戰、貿易戰、逆全球化的今天,當“黑天鵝”、“灰犀牛”成為常態,中國制造業被迫面對一個終極命題: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戰略的“變”與“不變”該如何平衡?

這是一個穿越百年的 商業 哲學思辨。從工業時代到數字時代,無數的企業在戰略搖擺中折戟沉沙,亦有少數佼佼者在變與不變中開辟出可持續的增長路徑。

商業本無定式。變與不變,貫穿企業發展的每一個階段。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保持戰略定力與持續創新突破,同樣重要。在周期波動中保持戰略定力,在變化的亂局中找到突圍之道,對每個企業家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在中國制造業的版圖上,格力電器始終是一個獨特的存在。從一家地方空調廠成長為全球 家電 巨頭,格力經歷了中國制造業的黃金時代。董明珠的鐵腕治理、對核心技術的執著、渠道變革的嘗試、多元化的轉型、智能裝備的布局、新能源的 投資 ,格力的敘事主線在“變與不變”中不斷前進。

2025年,中國家電行業迎來新一輪洗牌。消費升級與市場疲軟并存,智能化、場景化、生態化的浪潮席卷而來,傳統家電企業站在新的拐點時刻。格力電器作為中國空調行業的龍頭,同樣面臨戰略抉擇。

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曾多次強調:“格力要做百年企業。”但百年企業的根基是什么?是堅守核心競爭力的“不變”,還是順應時代的“變”?我們試圖從格力三十多年的變與不變,試圖還原這家企業的底層商業邏輯。

格力電器戰略解讀:變與不變

第一篇:格力的不變:制造業的長期主義

? ? 主業不變:聚焦實業,不做房地產與 金融

在做大的過程中,邁克爾?波特關于“戰略是選擇不做什么”的論斷,如同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在每個企業家的頭頂之上。

很多人說,格力穿越經濟周期,是因為“有所為”,而事實上,其“有所不為”造就了今天的格力。

當同行紛紛涉足地產、金融等熱門領域時,格力始終將90%以上的資源投向空調主業。從拒絕 P2P 的短期紅利,到抵制房地產的造富誘惑,董明珠以近乎偏執的戰略定力,在空調領域構筑起中國制造業最深厚的護城河。

2014年,董明珠在夏季達沃斯論壇會議上直言,“格力走專業化道路,絕不做投機生意。房地產行業賺錢太多、太快,很容易就讓人將奉獻的精神丟掉”。

2017年,房地產泡沫攀升到頂峰,幾乎到了全民炒房的地步。很多上市公司的利潤還不及一套房,為了讓財報好看,部分上市公司干脆到賣房彌補虧損。然而也是在這一年,董明珠旗幟鮮明地表示:“格力電器是唯一不做房地產的家電企業”。

對于賺快錢的金融業務,董明珠同樣斬釘截鐵:“我永遠不會做金融”。在2016年的外灘金融峰會上,復星集團創始人郭廣昌說董明珠、王健林都會去搞金融,董明珠直接反駁:“錯,我不會搞”。

她的理由是,沒有實體經濟的發展,就沒有金融存在的價值。“天天研究那些東西,就沒有心思再回來做這些產品,做產品要有一個吃虧精神在里面。因為搞金融利潤來得太快,把我們的心搞浮躁了,相比之下回來敲螺絲釘才賺多少錢?所以我寧可封住這道大門,不給打開。”

董明珠拒絕炒房、炒股,本質上對行業本質的深刻認知——制造業的根本在實體產業。這種認知穿透力,源自于“什么是企業不可替代的核心能力”的清醒判斷。

當風口論盛行時,格力堅守制造業這個基本盤,抵御了各種各樣的短期誘惑。格力內部構建了“戰略過濾機制”,所有新業務須通過三重檢驗:是否強化空調主業競爭力?是否具備技術協同性?是否能在5年內做到行業前三?

這種機制讓格力先后否決了生物醫藥、金融、房地產等各種熱門的賽道,卻在芯片、智能裝備、工業機器人等領域悄然布局。這是因為這些業務能直接服務于空調生產線的智能化改造。

很多人看不懂董明珠的布局,認為格力錯過了很多風口。時間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如果把那些風口,放在十年、二十年的維度去檢驗,就會發現它們只是一陣龍卷風,席卷過后留下的只是一地雞毛。從當年紅極一時的小靈通,到無人便利店,再到P2P 網貸 ,這些風口無一不消失在歷史的長河里。

在資本快速流動、風口頻繁切換的時代,格力的堅守顯得尤為珍貴。制造業的真正危機,從來不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是對核心能力的拋棄。當房地產泡沫退去,當 互聯網 流量紅利消散,那些默默堅守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終將受到時間的饋贈。

? ? 質量不變:完美質量戰略

很多人將格力的成功歸結為品牌 營銷 ,但董明珠并不這么看,“沒有質量做支撐,營銷就是行騙。格力的成功,歸根結底依靠的是產品的品質。”董明珠認為,“質量關乎兩個生命,一個是消費者的生命,一個是企業的生命”。這句話刻在格力的展廳和車間里,時刻警醒著每一個格力人。

1994年11月的一次不起眼的空調故障,成為格力質量覺醒的原點。一位意大利客戶抱怨格力空調噪音大,要退機。打開一看,一塊小海綿沒有貼好,碰到高速旋轉的風葉上,發出了刺耳的聲音。海綿重新貼好,噪音隨之消失。這塊小小海綿給格力帶來了“奇恥大辱”,讓格力人萌發了“狠抓質量,打造精品”的念頭。

1995年5月,另一場由更換電容導致的“空調大面積死機”事件,差點要了格力空調的“命”。原來是電容工廠因原材料缺貨,擅自更換材料,引發了知名危機。為了“救火”,格力不得不派大批人員到全國各地更換電容,不但花費了上百萬元,而且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這次“死機”事故,讓格力深刻認知到“質量是生命”。

在這樣的陣痛中,格力做出了一個看似“笨拙”卻極具戰略眼光的決定:成立當時行業內唯一的篩選分廠。篩選分廠的職工不生產零件,也不裝配產品,他們最重要的工作,是對每一個進廠的零部件進行“海關式”篩查,合格后方能走上生產線。

當時,中國本土空調企業依賴外購零部件,質檢環節形同虛設,“能用就行”成為行業潛規則。有人曾給董明珠提議,篩選出來的不合格零部件,可放置在“待用區”,但董明珠堅持取消“待用”,不給有缺陷的零部件任何上線的機會。不合格的零部件,不僅要退回原廠,而且按情節嚴重程度予以經濟處罰,迫使供應商重視產品質量。這不僅有效杜絕了技術員與供應商之間可能存在的利益交換問題,還整體帶動了配套供應商的質量進步。

對質量的嚴苛把關,讓格力空調的維修率顯著下降。美國一家企業訂購了4萬臺的格力空調,幾年下來,發現需要維修的只有4臺,維修率只有萬分之一。

2005年,格力提出“整機六年保修、兩年包換”政策,到2021年,格力升級為“10年免費包修”政策。格力由此成為空調行業唯一承諾“十年免費包修”的企業。這一看似自我設限的冒險決策,背后是對質量戰略的深刻認知。

格力測算發現,當產品故障率低到忽略不計時,長期包修政策反而是成本最優解——因為高質量帶來的用戶復購和品牌溢價,遠高于短期維修成本。當所有空調廠商陷入價格戰無法自拔時,格力反而以出色的品質、卓越的性能備受消費者青睞,在一輪又一輪的價格戰中屹立不倒。

? ? 研發不變:掌握核心 科技

上世紀80年代,空調作為奢侈品,僅供特殊場合下使用,日系品牌憑借技術優勢占據絕大部分市場份額。三菱電機的變頻技術、大金的多聯機技術,構成了市場的技術壁壘。國內企業只能通過“市場換技術”的策略,引進生產線進行組裝,每臺空調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比超過60%,利潤極為微薄。

2000年,格力空調年產量超過200萬臺,但全部依賴進口的壓縮機。當時的組裝空調,就像沒有心臟的軀體,別人說換零件就換零件,說漲價就漲價。這種被動局面到2001年達到了頂點:當格力試圖引進日本三菱的變頻多聯技術時,對方直言:“花了十六年研發出來的技術,不賣!”這讓格力意識到:核心技術是永遠買不來的。

從日本回來后,格力成立了技術攻關小組,僅憑一張說明書和一臺樣機,經過一年多不休不眠的研發,終于在2002年底研發出中國第一臺數碼多聯式中央空調。此舉打破了日本對多聯式中央空調核心技術的壟斷,成為當年空調行業的標志性事件。

2004年,空調行業迎來了新的關鍵時刻。隨著空調三項能效標準發布,政府強制淘汰高能耗空調產品,依賴進口部件的企業面臨生死考驗。與此同時,“煤改電”政策在北方試點,傳統空調無法滿足-20℃以下制熱需求,市場急需具備寬溫能力的新產品。

雙重壓力之下,格力做出關鍵決策:砸鍋賣鐵也要研發壓縮機。2004年,格力電器相繼建立壓縮機、電工產品、電機等生產基地。也就是在這一年,凌達壓縮機問世,打破了中國不能造壓縮機的魔咒。格力電器也由此成為第一家擁有壓縮機自主品牌的中國空調企業。在隨后的幾年里,格力掌握了電機繞線、渦旋加工等核心工藝,為技術突破奠定了基礎。

掌握核心技術后,格力的市場策略發生根本性轉變。過去,國內空調深陷價格戰,而自2014年后,格力憑借核心技術,不斷提升高端機型的價格。憑一己之力,格力帶動了空調行業的整體升級與健康發展。在國際市場,核心技術更成為破局關鍵。格力的光伏直驅變頻離心機直接打入全球高端市場,由于機組無需電網直接運行,能效比遠超其他品牌空調。這項全球唯一的技術,讓格力光伏空調在歐美國家、中東地區備受歡迎。

截止2024年,格力累計申請專利13萬件,形成了嚴密的技術護城河。反觀日系品牌,專利申請量日漸下滑,曾經的技術優勢正在快速消弭。如今,不少日系品牌仍在功勞簿上啃老本,一個專利技術一吃就是幾十年。它們在技術研發上的懈怠,給了中國本土企業彎道超車的機會。

未來的競爭,本質上是核心技術的代際競爭。格力在壓縮機、芯片、機床等硬科技領域的持續突破,代表了中國制造從跟跑者到領跑者的質變。

格力電器戰略解讀:變與不變

第二章:格力之變:跟隨時代起舞

? ? 戰略之變:從專業化到相關多元化的躍遷

在企業發展的長河中,專業化與多元化的戰略抉擇始終困擾著每一個企業家。當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業務擴張的沖動往往難以抑制,但如何在兩者之間找到平衡,卻是決定企業命運的核心課題。

無論是學界還是企業界,許多人都將格力視為專業化的成功典范,而且會經常拿春蘭作為反面教材進行比較。上個世紀90年代,曾經的空調霸主春蘭,因為盲目多元化,跨界進入摩托車領域,最后陷入資金鏈斷裂的危機之中,痛失冠軍寶座。而在長達二十多年的時間里,格力在空調專業化上一路披荊斬棘,最終成為全球空調之王。

在此過程中,很多人質疑格力太過于依賴空調,必須將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里,找到一條多元化之路。然而,當格力進入生活電器、芯片、智能裝備等領域后,這些人卻說格力不應該盲目多元化,而是要聚焦空調主業。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同一撥人的觀點卻截然相反、自相矛盾。

無論是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成功的案例不計其數,失敗的例子也舉不勝舉。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技術顛覆隨時出現,無論是選擇專業化還是多元化,沒有絕對的對與錯,關鍵在于是否與自身的能力相匹配,能否構建可持續的競爭優勢。

在專業化與多元化的權衡中,“業務歸核化”成為重要原則。在過去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格力憑借“好空調、格力造”這句深入人心的廣告語,在空調領域建立了難以撼動的霸主地位。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格力逐漸意識到單一業務的局限性,開啟了多元化征程。

格力多元化的邏輯并非盲目擴張,而是基于主業的技術延伸。例如,格力掌握空調核心技術后,將技術延伸至生活電器、智能裝備、新能源等領域,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了“相關多元化”。

在生活電器領域,格力形成了以格力品牌為核心,晶弘、大松等品牌協同發展的格局。如今,格力正式進軍全屋家電,向“好電器、格力造”的目標邁進。

工業制品領域也是格力多元化的重要戰場。依托在空調領域積累的技術和制造經驗,格力已布局工業機器人、精密模具、數控機床、芯片等領域,擁有凌達、凱邦、新元等品牌。格力自主研發的工業制品,不僅廣泛應用于自身的生產制造環節,而且向其他行業輸出,助力制造業的智能化升級。

格力在空調領域積累的技術、管理和品牌優勢,為其相關多元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格力在制造業相關領域的布局,不僅讓格力擺脫了卡脖子的難題,而且充分發揮了產業協同的作用,有效降低了經營風險。

正如查爾斯?漢迪的“第二增長曲線”理論所言,企業需在頂峰到來前啟動新曲線。格力在空調領域做到了極致,多元化已從“錦上添花”變為“必由之路”。如今的格力正在專業化與相關多元化之間尋找新的平衡。新的大幕已拉開,時間將給我們最終答案。

? ? 品牌之變:格力品牌理念的五次升級

在三十多年的企業發展史上,格力曾五次對品牌理念進行升級,從最初的“格力電器,創造良機”到如今的“讓世界愛上中國造”,格力不斷為品牌注入新的內涵,實現了從“產品功能驅動”到“全球化價值引領”的躍遷。

20世紀90年代中期,格力以“出精品、創名牌”為質量方針,狠抓質量問題,很快在眾多國產空調中脫穎而出。

1994年,格力推出“格力電器,創造良機”的品牌理念。它一語雙關,既向消費者強化了格力空調優良品質的理念,又向經銷商展開了雙臂——選擇格力等于選擇發展的良機。1996年,格力利用“涼夏”的市場機遇,穩固與經銷商的合作關系。通過過硬的質量、強大的渠道,成功超越春蘭空調,成為空調銷冠。

1997年,格力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標志著格力進入品牌建設新階段。此時恰逢中國家電市場化加速,消費者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格力“好空調,格力造”的新口號,以極簡語言建立“空調=格力”的認知關聯。與此同時,格力率先建立區域銷售公司模式,將廠商利益綁定,實現對終端市場的深度掌控。

在此后的十多年時間里,格力成功解決多個卡脖子的技術難題。2009年,格力設立了制冷行業唯一一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0年,格力將此前提出的發展目標“掌握核心科技”升級為品牌理念,正式對“中國制造=低端產品”刻板印象發起挑戰。

2013年全國多地遭遇嚴重霧霾,環保成為全民議題。格力敏銳地捕捉到社會情緒的變化,將品牌理念升級為“讓天空更藍、大地更綠”。當國家推行“能效標識”時,格力已超前布局一級能耗產品;當政府提出“雙碳”目標時,格力用光伏空調緩解了緊張的能源壓力。這種“政策未動、品牌先行”的策略,使格力入選為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技術,成為格力新的增長引擎。

2015年,中國政府推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明確提出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格力響應國家號召,推出“讓世界愛上中國造”的新口號。董明珠坦言,格力空調曾在海外市場遭受質疑,就是因為當時“中國制造”往往給人粗糙、不耐用、沒有品位和品質的印象。當格力走出國門之后,董明珠有了更高的目標和追求:一方面以技術創新推動“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另一方面帶領更多的中國自主品牌走向世界,在國際舞臺綻放光芒。

格力品牌理念的五次迭代,遵循著“外部環境感知-內部能力升級-傳播策略適配”的循環邏輯。例如2010年“掌握核心科技”的提出,既是應對技術競爭的必然,也是企業研發投入累積到臨界點的自然爆發;2015年“讓世界愛上中國造”口號的推出,則與“中國制造2025”戰略、“一帶一路”倡議形成同頻共振。這種“內外聯動”的進化機制,使得格力品牌始終保持著強大的生命力與吸引力。

回望三十多年的格力品牌建設,看似有變化,實則遵循著一條不變的主線——緊貼著市場需求與國家戰略。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格力始終將品牌理念與國家戰略、人類共同訴求深度綁定,呼應時代的召喚。

? ? 渠道之變: 從渠道 扁平化到體驗場景

2024年8月,董明珠在河南經銷商大會上宣布:“全國渠道變革基本到位”。在新的經濟周期,格力同時打響渠道扁平化改革、多元化戰略突圍等兩場重大戰役,其中渠道變革最為復雜。

1995年,格力率先推出“淡季返利”和“年終返利”的做法,在空調淡季時激勵經銷商打錢,享受一定的價格優惠或返利政策,此舉將經銷商牢牢地捆綁在格力這艘大船上。

隨后,格力聯合區域經銷商,實行“聯合代理模式”,組成股份制銷售公司。通過區域銷售公司,格力與經銷商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這種“廠商一體”模式在空調普及期發揮奇效,幫助格力連續17年位居全球空調銷量第一。

但是隨著線上渠道的興盛,多層級的渠道模式遇到挑戰。一方面是線下經銷商對線上渠道不重視,導致線上渠道的拓展進度變緩;另一方面,在電商的沖擊下,傳統經銷模式的庫存周轉優勢不再凸顯。這倒逼格力進行變革。

2020年,格力“刀刃向內”,啟動新的渠道改革,。這次渠道變革的核心在于“去中間化”,讓經銷商直接通過“云網批系統”提貨,推動區域銷售公司轉型為服務商。

每一次變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者,難免引發陣痛。但陣痛期過后,就會迎來變革紅利。云網批系統上線后,格力的訂單處理效率大幅提升,庫存周轉天數持續。2024年,格力凈利潤創歷史同期新高,超過321億元,以短期的陣痛換取了持續的增長。

格力要持續實現高速增長,不僅需要新的業務拓寬收入來源,還要充分發揮渠道與產品的協同增效。

讓經銷商形成合力,一起來賣全屋家電,其實并不容易。傳統經銷商體系擅長推廣空調,但對冰洗、小家電等品類缺乏動力。空調單臺利潤是小家電的數倍,要調動傳統經銷商的積極性,關鍵在于非空調產品的吸引力與利潤率。

為了打破品類隔閡,格力想了很多辦法。例如要求經銷商的新開門店,必須陳列空調、冰箱與洗衣機,總部給予裝修補貼。

2025年3月,格力重磅推出“董明珠健康家”,它是格力渠道變革的集大成之作。與過去的格力專賣店不同,董明珠健康家打破了傳統的單品陳列,打造了“空氣-水質-膳食”三大體驗區,塑造了一個健康生活方式空間。這種“家庭客廳式”的體驗,大大增加了用戶的停留時間,有效提高了轉化率。

如果說空調是格力的現在,那么全屋家電便是格力的未來。在全屋家電這個新賽道上,格力以董明珠強大的IP、獨特的“健康家電”定位,在消費者心目中傾力塑造“好家電、格力造”的認知。

在全球化競爭加劇、技術變革加速的今天,企業既需要守住核心優勢,又需擁抱變化,在堅守與變革中尋找生存之道。兩者并不是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

在從卓越邁向偉大的過程中,企業家需要掌握平衡的藝術——平衡短期陣痛與長期價值,平衡廠商利益與用戶體驗,平衡規模擴張與能力沉淀。

當前,中國家電行業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改變。面對洶涌而來的時代浪潮,格力在變與不變中找到了一條最適合自己的道路,盡管中間或有波瀾,但終將抵達星辰大海。

隨意打賞

提交建議
微信掃一掃,分享給好友吧。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看男人狂躁女人 | 99久9在线视频 | chinese东北痞子gay | 欧美成人免费观看的 | 500av导航大全精品 | 97操| 超91在线| 精品亚洲456在线播放 | 韩国悲惨事件30无删减在线 | 日本亚洲免费 | 人成午夜免费大片在线观看 | 久久亚洲精品AV无码四区 | 欧美视频免费 | 四虎成人免费大片在线 | 亚洲欧美成人综合 | jizz 日本亚洲 | 男男同gayxxx| 四虎comwww最新地址 | piss美女厕所小便 | 日本不卡在线观看免费v | 日本妇人成熟免费不卡片 | 天天做天天玩天天爽天天 | 成人榴莲视频 | 国产精品亚洲午夜一区二区三区 | www免费视频com | 欧美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99手机在线视频 | 香蕉精品国产高清自在自线 | 日本不卡视频免费的 | 日韩精品特黄毛片免费看 | 天天乐影院 | 精品国产福利在线观看一区 | ass性强迫rape | 男生的j桶女人屁免费视频 男生操男生 | chinesemature丰满成熟 | 动漫精品午夜在线播放 | 免费观看无遮挡www的小视频 | 欧洲一级黑寡妇 | 免费一级特黄特色大片在线 | 亚洲日韩欧美一区二区在线 | 欧美男同猛男 videos 同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