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異常低調的對華談判,為何成關稅戰的真正拐點?
8月12日,中美發布《中美斯德哥爾摩經貿會談聯合聲明》,再次相互暫停實施24%的加征關稅90天。這是繼5月12日的日內瓦聯合聲明后,中美談判的又一進展。此前特朗普聲稱已與英國、越南、印度尼西亞、菲律賓、日本、歐盟、韓國等達成貿易協議。有分析認為,此輪中美談判前,“特朗普協議”紛紛上馬,意在對華形成戰略倒逼之勢。然而,一旦深入分析這些協議的名與實,美方的談判成效便值得推敲,這也提示了中美談判所面臨的艱苦博弈。
本文通過拆解8月5日前達成的“特朗普協議”談判實情,展現了這套組合拳的脆弱之處:如懸而未決的協議文本、真實性存疑的巨額新產品采購清單、承諾對美直接投資的重重分歧,以及達成了協議卻無法阻止特朗普繼續發出威脅。例如,歐盟承諾購買7500億美元的石油和天然氣,但美國去年能源出口額僅為3180億美元,更何況其他國家也被要求分擔美能源出口額度。
這意味著,多國關于能源出口的大訂單很可能淪為數字游戲。在農產品出口方面,美國雖和越南簽下了20億美元的訂單,但即便順利履約,也無法與在中國市場的損失相比:在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9%。此外,多國承諾購買波音飛機,但眼下波音的生產能力連已有的訂單都難以交付。
關于投資承諾,韓國貿易部證實,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協議甚至沒有書面記錄。更為諷刺的是,盡管墨西哥同意了特朗普多項初始要求,半年內仍遭12次新關稅威脅。這使得步步緊逼的貿易談判更像敲詐勒索,而非互利合作。當前,特朗普政府正醞釀新關稅規定,針對間接輸美產品。此舉被視為直指中國企業,鑒于其他國家需要進口大量的中國零部件和材料。
本文指出,當特朗普鼓吹“勝利”論調時,簽約的傳統盟友已達成共識:歐盟正減少對美全方位依賴,日韓正尋求與中國合作,加拿大正拓展與歐洲關系,澳大利亞則與中國達成了新的綠色鐵礦石協議。最終,內外交困的特朗普政府,很可能塑造了一個“反美同盟”,將國際貿易的規則制定權拱手讓人。
本文為文化縱橫新媒體原創編譯系列“美國之變的想象與真實”之三十,編譯自智庫美國進步中心。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辨析。
盡管與歐盟、日本等其他國家達成了“協議”,但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仍在持續給美國經濟和國家安全帶來長期損失。
考慮到特朗普政府在與韓國、日本、菲律賓和歐盟達成新“協議”的同時,還與英國、越南和印度尼西亞達成了協議,一些評論員甚至聲稱,這番魯莽的貿易戰最終以特朗普贏得“勝利” 告終。這種評價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即將特朗普政府公開發表的談話要點和事實陳述當真了。仔細審視,就會發現特朗普政府公開的貿易協議遠沒那么令人大感振奮。特朗普政府的貿易政策非但沒有帶來勝利,反而對美國經濟、外交地位以及人民生活的長期繁榮造成了明顯的損害。
應該認識到的現實是,相較特朗普政府發動貿易戰之前,在幾乎所有情況下,美國人民、美國經濟以及美國工人、企業和消費者的境況都變得更糟了。例如,通貨膨脹率更高,借貸成本居高不下,日常消費品價格上漲,其他國家也在關稅壓力下尋覓新的合作伙伴。7月31日,美國政府發布的行政令更令現實雪上加霜,幾乎所有出口美國的商品都將被征收高額關稅。
對特朗普貿易政策最明顯的批評是,它催生了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最高關稅。根據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的最新估計,這迫使美國家庭平均每年多支付2,400美元。另一個常見的批評是,除了高關稅之外,美國政府還趁機征收了巨額的類目混亂的稅種,畢竟企業已經被迫凍結有關招聘和投資的長期決策。
事實上,如果特朗普政府的巨額關稅是為了讓制造業回流創造就業機會,那么上周的就業數據卻描繪了一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僅7月份,美國工廠就流失了11,000個工作崗位,自4月份特朗普發布“解放日”關稅公告以來,總共已流失37,000個工作崗位。
這些批評固然重要——而且很少有美國人會將特朗普政府關稅導致的消費品、醫療保健或汽車保險價格上漲視為“勝利”的標志,尤其是在生活成本問題理應被優先考慮的當下——但還有一些更微妙的批評值得關注。即使是那些密切關注特朗普政府貿易政策起伏的人,也存在一些未解之謎。
協議文本何在?
首先,尚不清楚特朗普政府究竟同意了什么,這讓美國官方狂妄自大的“勝利”論調難以自圓其說。政府尚未公布所謂最新達成的協議的具體文本,這讓企業和投資者對未來的貿易條款充滿了疑慮。過去幾個月特朗普鼓吹的“達成協議”充其量只是框架協議,而走向落實意味著需要更加詳細、可能充滿爭議的談判才能達成——當然,如果真的能達成的話。也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國會會批準特朗普政府的協議,進而保障其合法性。特朗普的“協議”仍將是基于其本人脆弱的行政權力,這些協議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法律挑戰,并可能被最高法院推翻,而美國上訴法院此前已經對此表示過深深的懷疑。
即使在過去幾周,有的政府間貿易協議已顯露結構雛形,但仍留下了許多未解之謎。政府間的協議涉及關稅水平的約定,通常在10%至20%之間,但一些未達成協議的國家 (如加拿大、墨西哥、瑞士和印度) 面臨更高的關稅。
此外,關于是否針對不同國家提供豁免仍存在疑問。例如,瑞士官員指出,據他們了解,藥品不會像該國其他出口產品那樣被征收39%的關稅。特朗普政府與歐盟之間的協議也存在一些解釋上的分歧,包括半導體關稅以及達成降低鋼鐵和鋁關稅協議的可能性。
采購承諾是真實的嗎?
特朗普政府宣布的協議還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作為美國的貿易伙伴,需要承諾向美國采購巨額的新產品。此舉很可能是為了彌補貿易逆差。例如,越南同意與美國簽訂20億美元的農產品出口訂單;日本同意購買價值8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具體包括玉米、大豆、化肥和生物乙醇等類別。歐盟將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石油和天然氣出口產品。其他國家將購買數十架新的波音飛機。
但問題又出現了。歐盟承諾購買價值7500億美元的美國石油和天然氣,但外界廣泛質疑這一承諾的可行性。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專家認為,這些數字“完全不切實際”。畢竟,去年美國能源的總出口額約為3180億美元。這意味著為了履行與歐盟的訂單,美國出口商需要將幾乎所有的海外出口轉移到歐盟。但能源出口的現實并非如此,美國出口商并沒有被要求向特定的買家進行交付。相反,他們會遵從市場邏輯出售給出價最高的人,而這個買家很可能是歐盟以外的經濟實體。
事實上,作為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貿易“協議”的一部分,韓國、日本和越南也同意購買更多的美國出口的能源產品,這意味著,歐盟更不可能實現其宣稱的高額目標。一個跡象能反映其中的微妙之處:歐盟官員幾乎沒有公開提供關于協議如何具體落實的細節。而且,歐盟煉油廠甚至沒有能力加工那么多美國供應的石油和天然氣。
特朗普政府談判達成的其他購買承諾似乎也遠沒有報道上寫得那么確定無疑。例如,越南承諾額外購買20億美元的美國農產品出口,這聽起來是筆不菲的訂單,但實際上,越南同步簽署了幾份諒解備忘錄。在此基礎上,這一協議的法律約束力大打折扣。如果以越南過去的履約情況作為參照,那么購買美國農產品出口的承諾不太可能兌現。
此外,即使越南履行了承諾,在越南獲得的20億美元的新增訂單,與在中國損失的更為龐大的市場份額相比,也相形見絀。例如,在2025年第一季度,美國對華農產品出口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9%,已跌至過去二十年來的最低水平。而且,中國進口產品中曾經由美國農民和農場主主導的市場份額已經被拉丁美洲、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其他選項所替代。
許多達成協議的貿易伙伴雖然同意購買新的波音飛機,但這一承諾也面臨重重問題。鑒于波音公司為特朗普的就職典禮提供了大筆捐款,外國政府是否愿意與一家有不對稱議價權的美國私營公司進行談判還未可知。作為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交易”的一部分,日本同意購買100架波音飛機。越南、英國和印度尼西亞也承諾購買波音飛機。孟加拉國、卡塔爾、阿聯酋和沙特阿拉伯也做出了類似的承諾,盡管他們并不是正式貿易協定的一部分。
但波音公司真的能交付這些飛機嗎?事實上,在這些新訂單簽署之前,波音公司已經存在生產延誤交付不力的情況,而其現有的訂單也處于積壓狀況,延誤時間甚至長達十多年。這意味著,即便一個國家真是決定購買新飛機,這一承諾的兌現時間很可能是在“交易”宣布的很久之后。
其他國家的投資承諾有多真實可信?
特朗普政府簽訂的許多新貿易協定要求了某種形式的對美投資承諾。例如,日本同意每年向美國投資5500億美元,其中90%的利潤將歸美國政府所有。歐盟也宣布將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韓國承諾向美國投資3500億美元,且特朗普聲稱這些資金將交給美國并由美國控制。
雖然不應低估外國直接投資對激活美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但缺乏具體的實施文本使這些承諾備受質疑。歐盟已經承認,它無法保證其投資承諾,新的投資增長需要靠歐洲的私營部門貢獻。正如一些人指出的那樣,日本的投資承諾就更加荒謬了,其投資承諾相當于同意將該國GDP的13%投資到美國。韓國的投資承諾也受到了質疑,正如路透社所指出的,“目前尚不清楚這項投資將涉及哪些內容、資金從何而來、交易將在什么時間范圍內實施以及條款的約束力如何。”
即便與特朗普政府達成了協議,雙方就協議內容還存在分歧。例如,日本指出,其投資利潤不會像特朗普聲稱的那樣直接歸美國所有,而是“根據貢獻程度進行分配”。日本還表示,這筆資金中只有1%到2%的金額以投資形式提供,剩余部分將以貸款形式提供,利息將支付給日本政府。這與日本支持的設立主權財富基金 (一位白宮官員向《華爾街日報》描述的情況) 相去甚遠。
事實上,韓國貿易部已證實,其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協議甚至沒有書面記錄。鑒于語言差異以及翻譯復雜貿易術語的挑戰,在實施過程中,只是口頭約定,并以握手形式宣布達成的協議出現分歧的可能性不容低估。
這些交易是否提供了確定性?
目前,面對特朗普政府搖擺反復的政策,投資者、外國企業,甚至一些外國政府似乎都渴望確定性,認為有協議總比沒有協議好。歐盟主席馮德萊恩為歐盟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協議所作的辯護是,其“在不確定的時期創造了確定性”。
但這一立場成立的前提是,這些“協議”真的會持續下去,但我們沒有理由相信它們會運行下去。事實上,特朗普之前與墨西哥和加拿大達成的協議并沒有妨礙他發出新的關稅威脅。盡管墨西哥同意了特朗普最初的許多要求,但在過去六個月里,墨西哥已經12次受到了新的關稅威脅。特朗普在第一任期與韓國談判達成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沒有阻止他在第二任期威脅韓國征收巨額關稅。
最后,除了大規模征收針對特定國家的關稅外,特朗普政府上周還宣布,針對特定國家,其商品通過其他國家轉運而不是直接出口到美國的,也需征收40%的新關稅。40%的關稅是在商品直接從原產國進口的關稅稅率的基礎上征收的。據《紐約時報》報道,一位高級政府官員表示,特朗普政府計劃在“幾周內”宣布,對間接運輸的關稅新規進行評估。這給企業和貿易伙伴帶來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因為特朗普政府對轉運的新定義可能側重于識別并懲罰對美出口的中國企業。對于需要從中國進口大量零部件和材料的國家來說,這樣的關稅新規可能會導致其實際關稅稅率遠高于與特朗普政府達成的新協議。
機會成本巨大
另一個重要的批評是——盡管很少被提及——特朗普政府霸道無度的單邊主義行為所帶來的巨大機會成本。試想一下,如果美國總統和多位內閣官員花費大量時間和政治資本與世界各國合作,改善工作條件或提高工人工資;促成一項應對氣候變化的新國際協議;或結束加沙的人道主義危機,情況會怎樣?
或者,試想一下,如果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制定新的國際規則,以限制社交媒體對兒童的影響,或規避即將到來的人工智能革命可能帶來的最壞影響,情況會怎樣?在這些重點領域建設領導力不僅不在美國現任總統的政治議程中,而且已成為政治現實中的天方夜譚,這無疑揭示了當前形勢的悲哀所在。
相反,總統、商務部長、財政部長、美國貿易代表以及不計其數的工作人員參加了無數次會議,并與各國高層接觸,最終鎖定了10%到20%的關稅,這不僅抬高了所有人的生活成本,還削弱了美國企業的競爭力。還要注意的是,10%到20%的關稅可能遠不足以彌補企業在美國生產的成本問題,其他地區的制造業成本優勢不一定能被拉平。
如果說有什么區別的話,政府的新關稅只會給經濟增添不必要的負擔,削弱美國的繁榮,同時在推動制造業回流方面收效甚微?;蛟S這就是為什么特朗普在吹噓其政績時,不得不將拜登時代的投資以及那些早已敲定了的投資歸功于自己。
最后,盡管難以量化,但特朗普政府對美國及其傳統伙伴和盟友的關系造成了切實的損害。這一點不容低估。加拿大、墨西哥、歐盟、日本、韓國等國都被迫進行貿易談判,而這些談判在它們看來更像是敲詐勒索,而非一條通往互利合作的道路。
有報道稱,特朗普政府甚至將歐盟的防御安全問題作為談判籌碼,威脅稱,除非歐盟同意其貿易要求,否則美國將撤回對歐洲大陸的保護。其結果是,盡管歐盟仍不得不支付高于預期的關稅,但它肯定會逐步尋求減少對美國的全方位依賴——而這正是歐洲各國領導人已達成共識的。此外,日本和韓國目前正在尋求與中國加強合作。加拿大正在尋求拓展與歐洲的關系。澳大利亞剛剛宣布與北京達成一項新的綠色鐵礦石協議。
結論
最終,特朗普政府可能強迫多個貿易伙伴達成協議,這不僅會導致舊國際貿易體系的消亡,還可能意味著,全球貿易的新規則將不再由美國主導。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文化縱橫 ,作者:陳蕊(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