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迪士尼擠滿了“中年公主”
題圖來自:AI生成
迪士尼因為“貴”又雙叒叕被網暴了。這次帶頭沖鋒的是一位中產媽媽,因為暑期在上海迪士尼1天1夜花掉一萬五,體驗又差,道心破碎。
我相信這輪開麥輸出都源自于真實體驗,畢竟我也去過幾次迪士尼,雖然都是白嫖的。想讓我花錢去?不可能,我也覺得不值。 貴、排隊、擁擠、流程短,這就是目前兩大頂流主題公園的日常。
中產媽媽最后感慨,“感覺迪士尼真的是在收割家長,好像認準了不管怎么漲,都會有家長去花錢。”這是個錯覺,?迪士尼收割的根本不是家長,而是“中年公主”。小朋友只是媽媽工具人、掛件,真相就是,迪士尼里擠滿了“中年公主”。
這不是什么秘密。任何一個老練的迪士尼中年“看包男”都會總結出這個真相。他們通常背著書包,守著推車,要么玩著手機,要么觀察人間。如果你需要數據支撐,上海迪士尼開業第五年的時候,出過一個消費者洞察數據。
數據顯示, 20—30歲沒有帶小孩的游客占總游客數近一半,而不帶孩子的30—50歲游客的占比超過30%。 另一組官方數據也顯示,上海迪士尼游客年齡在25歲以下的僅占不到20%,而26—35歲年齡段的人群占到了60%。
甚至任何一個玲娜貝兒“倒兒爺”,也都會告訴你,他們最大的金主爸爸就是“中年公主”。只有“中年公主”們才看過米老鼠,現在的小朋友都在看汪汪隊,他們只知道萊德沖沖沖。他們可能會抱著佩奇玩半天,也不會多看一眼玲娜貝兒。
去年瘋狂動物城開園,身邊最興奮的就是一幫30歲上下的女生,她們對兔子朱迪、狐貍尼克、牛局長等等如數家珍。而小朋友根本不知道瘋狂動物城是什么東西。跟白雪公主、灰姑娘一樣, 都是屬于他們媽媽那個年代的故事。
只有弄清楚迪士尼真正的客戶群體,你才明白為什么迪士尼越漲價生意越好,生意越好越漲價。目前,上海迪士尼暑期門票719元,屬于“高峰日”價格,涵蓋了夏季大部分日期和部分節假日。自2016年開園以來,上海迪士尼的門票價格已經經過5次調價,對比最初實行的票價,最高票價凈增了300元。
大部分家庭的消費決策權仍舊在女生手中, 一個四五歲、七八歲的小朋友在家里掀不了什么風浪。講直白點,他的玩具買不買,電視看不看,午覺睡不睡,下不下樓玩都要看家庭話事人的臉色。但當家庭話事人說去迪士尼,住迪士尼酒店,那就是真的要去。而且稍微懂點辦公室政治的職場媽媽,這個時候都會拉出小朋友墊背,說是小朋友要去。
“中年公主”們一方面是有點圓夢情結在,另一方面也需要點社交圈談資。 跟海藍之謎、赫蓮娜、芬迪、愛馬仕一樣,全家迪士尼之旅早已成為了一種社交標簽。而且是分層級的,普通全家迪士尼之旅、優速通全家迪士尼之旅、全家迪士尼過夜之旅等等。
因為票價漲了一百塊不去迪士尼,就跟從背愛馬仕到背?蔻馳一樣。這位中產媽媽說對了一點, 迪士尼就是在“飯圈化”,因為“飯圈”才愿意為信仰充值。 甭管漲多少錢,“飯圈”是去朝圣的,有信仰的人會在意朝圣的花銷么?
或許,迪士尼最初的漲價的確是為了分流,做收益管理。設想一個浮動票價,人多的時候貴一些,人少的時候便宜一些。畢竟目前被吐槽的關鍵點,貴、排隊、擁擠、流程短、班味重,核心原因就是人多。
漲價,過濾掉一批人是個正常邏輯。但沒想到在這塊房地產都可以漲價去庫存的神奇土地上, 有些產品漲價并不能隔絕用戶。 時至今日,在上海一些社交圈中,迪士尼門票仍舊可以在禮品列表中占一席之地。
當然,與其眼紅開麥,糾結貴不貴,收割不收割,不如反思反思,偌大一個長三角主題公園也不少,背景看起來也個個龍精虎猛,怎么就分不掉迪士尼客源?畢竟人家也沒有強行按頭消費者。
一聊這個就是IP不夠強,整天談論IP,黃牛都知道川沙頭牌——玲娜貝兒。但5年前,迪士尼當家花旦是達菲。達菲是誰?是米奇系列中,米妮送給米奇的兩只小熊玩偶:達菲和雪莉玫。達菲后的流量王者——星黛露是達菲在旅途中的另一個朋友。而玲娜貝兒則是一只幫助迷路的達菲找到米奇的小狐貍。
川沙三代頭牌:達菲、星黛露和玲娜貝兒甚至都是沒有單獨故事線的角色。 再看看我們各地景區、文旅,逮著《黑神話:悟空》齊天大圣元素狂蹭,但他們不知道,目前《黑神話:悟空》中頂流角色是亢金龍、蜘蛛四妹、黃風大圣。 連IP都不愿意進入,又談什么IP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