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部燒掉百萬搞活動,最終只用于朋友圈轉發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品牌的旁光 ,作者:家明,頭圖來自:AI生成
一、品牌活動預算百萬,結果成了朋友圈局部熱潮
每年都有那么幾個大型線下活動:選了五星級酒店、拉來上百人、布景堆成舞臺劇,主持人一口一個“品牌升級,榮耀啟航”。
結果活動當天確實熱鬧,拍了美圖、剪了視頻,還順手出了好幾篇PR通稿。
企業高管轉發一下,同事點贊一下,經銷商順帶也配合一下朋友圈營業一把。
看似陣仗很大,但真正的“品牌聲量”在哪里?用戶討論在哪里?非內部人群的傳播在哪?
沒有。
說白了:這場活動不是給消費者做的,是給自己人看的。
“朋友圈轉發”成了活動唯一的KPI。
很多企業在報活動預算的時候,PPT第一頁寫“引爆市場話題、破圈傳播”;
到了最后復盤的時候,最真實的數據是:朋友圈轉發人數達238人。
真·數據:微信群里企業領導發話:“大家都來支持一下”;經銷商轉發帶圖配文:“XXX努力探索品牌新未來”。
然后轉完后悄悄刪掉:“任務完成,勿擾我清靜”。
這場“高舉高打”的活動,最后變成了一場“社交義務勞動”,讓內部員工和經銷商幫忙證明:我們不是沒做事。
二、不是活動不好,而是目標錯位了
搞活動沒問題,線下見面有氛圍、造勢也有價值,但問題在于:這場活動的目標究竟是什么?給誰看?解決什么問題?
如果是為了讓渠道、終端轉發,那就老老實實搞內容,把產品價值講透,把分銷邏輯設計好,比搞一個盛大的線下儀式更有價值。
如果真想做品牌破圈,那活動只是“第一現場”,最關鍵的是內容二創、達人共創、社交話題設計、持續發酵動作,而不是搞完就“拍個總結視頻+PPT收工”。
活動只是“內容生產”,傳播才是主戰場。
三、真正能出圈的活動,從來不是靠“儀式感”
很多傳播人沉迷儀式感:剪彩儀式、高管合影、啟動水晶球、領導發言四段錦。
但用戶不看你的排場,只看有沒有情緒價值、趣味內容、可參與性。
那些真正火出圈的活動,不是靠“花了多少錢”,而是內容夠瘋、話題夠賤、結構夠巧妙。
比如:一個魔性的視頻、一個潑辣的熱點詞、一個讓人上頭的互動形式。
而不是拍一條“致敬行業變革”的高端大片,讓消費者看得一頭霧水。
四、預算夠大,不代表傳播就能搞起來
一句扎心話收尾:很多品牌不是預算不夠,是把錢花在了自嗨上。
你以為你在“品牌升級”,實際上你在“圈地自萌”。
下次再準備活動預算前,請先問一句:這場活動,會被誰轉發?誰會自發討論?有沒有除你之外的人在乎?
如果沒有,不如把預算拿來請幾個小紅書營銷號搞一波真熱度,至少真的有人看,哪怕是在罵。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品牌的旁光 ,作者:家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