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了上百家出海東南亞企業,我發現90%創業者都在做無用功
隨著近些年大量的中國企業和創業者進入東南亞市場,東南亞市場已經不存在所謂的紅利,任何簡單的套利行為,已經不可復制,我之前和一位專注東南亞電商的朋友聊天,他的看法和我一致:仍有機會,但是沒有紅利。
這也折射出一個問題,東南亞創業,到底怎么做?
事實上,我之前就提出過一個看法, 到了2025年,整個東南亞市場,已經幾乎沒有所謂的空白市場 ,也就是當地沒有的東西我有,這樣的空白地帶幾乎為0。
從短袖到餐飲,從電子煙到光伏,從知識付費到企業IT數字化轉型,各行各業,都有公司在做。
事實上,哪怕去非洲賣短袖這樣的生意,已經有大把人在做了,如果只是簡單復制,沒有強大的背景和資源,極難成功。
而真正的機會,其實是兩點。
一是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各種新的需求在不斷迭代。
大家都去過海邊看過海浪,海浪有的大,有的小,但是總是在不斷翻滾,這就像每個國家的新需求也在不斷更新和迭代,最重要的是,抓住你認為你能把握住的海浪。
例如隨著越南5G的推廣,越南智能家居正在快速普及,當地人希望用上更好的智能家居設備和體驗。
而像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茶飲品牌成功進入馬來西亞等國家,也讓馬來西亞本土的TEALIVE等巨頭倍感壓力。
二是 深度理解當地的文化和需求。
穆斯林國家化妝品賣得非常好,理由是女性因為宗教原因展示面積少,因此更集中在面部。
馬來西亞電子煙華人喜歡偏涼性的口味,而馬來人則喜歡偏甜的口味。
整個東南亞哈日,韓餐不如日料流行,日料不如日料自助餐流行。
這些基本功都不做,哪里會創業成功呢?
在過去一年時間里,我接觸了差不多上百位已經在當地落地并開展業務的企業家,見過很多成功的案例,其中也不乏失敗的案例,聽取了那么多經驗,以下是我總結他們寶貴的創業經驗。
首先一件事,就是要 親力親為 。
我見過幾乎所有的在東南亞拿到結果的朋友,都有一個特質,也就是親力親為,不管多大的老板,只要是關于業務增長的,都是沖在第一線,親自去抓公司和團隊。
而反觀那些失敗的案例,很多時候跟甩手掌柜有關。
我一直說,在東南亞,有錢有資源很好,但是不代表成功。
大部分老板容易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過分甩手,以為招募一個當地高管就高枕無憂,對于業務不聞不問,最終失敗。
對外貿商來說,東南亞和歐美相比,利潤太低,很多人會陷入我不做不合適,做了又不怎么賺錢的被動局面,最后過分輕視當地市場,覺得費勁吧啦的弄又不賺錢,戰略上從一開始就忽視。
這種從一開始就注定要失敗。
其次, 盡量不要同時跨太多元素 。
這個怎么理解呢,大部分人包括我,hold不住跨太多元素。很多人看到某個市場很熱,一股腦沖進去,結果虧得頭破血流,其實總結下來,跨行業,跨國家,跨公司,本身就已經是非常難了。
換個角度,如果是分公司,或者老本行,或者一直在當地深耕,其實至少有一件事是把穩的,但是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是沒有這樣的條件的。
可能有人會問,那怎么辦。
我的答案是, 降低預期和標準 。
我現在最反感的一種觀點,就是XX市場太落后了,我們要干翻XX市場,我們要卷死XX,殊不知 卷是最沒本事的一種行為。
我現在非常討厭自稱卷王的人,是那種一看到說“我要卷死XX”我就立馬敬而遠之的。
什么叫卷,翻譯一下,就是你一個人吃獨食,讓其他人沒飯吃唄。卷完這里卷那里,把所有市場規則和玩家都打倒。
有個喜歡吃糧食,烏央烏央飛的害蟲,我不說名字,你們自己體會一下。
我可以這么說,任何只會卷的人,本質上是無能狂怒。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我之前在北京和成都創業初期,996是常態,基本是每天晚上9、10點才下班,還要開20公里回家,周末閑得慌結果去公司加班。
我覺得努力工作是一種美德,還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卷,我說的卷,是 通過低價或者不平等競爭的手段去短期占領市場,從而打擊對手的行為。
自己不賺錢不重要,主要是競爭對手不能賺錢。
對于這種人,我的回復是你去繼續卷拼多多吧,不要來這里。
說了這么多,我回到降低預期和標準這件事上,我認為第一件要做的事,是 嘗試經營一個達到市場平均水平的生意 ,而不是一開始就要干翻XXX。
不開玩笑,以大部分人第一次海外創業的水平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有挑戰性的事情。
我一直認為,有些事存在,當然有落后的地方,但是也有它合理的一方面,
舉個簡單例子,印尼的連鎖超市大部分很破舊,燈光灰暗,非常類似20年前的雜貨鋪的感覺,但是生意非常好,有人覺得是裝修問題,結果裝潢得窗明幾凈,反而門可羅雀。
核心秘密是這些連鎖超市本質上是在打造社區感,讓人有回到家、無拘無束的感覺。
如果你們有機會參觀印尼普通家庭的內部,就會知道,他們家里的環境和條件絕對沒有國內的好,非常簡單,甚至用簡陋來形容。
想象一下你在農村生活了一輩子,第一次進入五星酒店,是不是很拘束?手都不知道放哪?你會在五星酒店買衛生紙嗎?哪怕它很便宜?
印尼最大的咖啡品牌之一JAGO,他們的商業模式,就是在上萬輛手推車上賣咖啡。
在印尼,開設一家新咖啡館 (包括租金和裝修) 的花銷大概在8億印尼盾左右 (約合37.4萬人民幣) ,并且開店的選址也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這種電動推車,開店成本可以下降到2500美元左右 (約合1.8萬人民幣) 。
對了,這家公司已經在幾年前獲得220萬美元的Pre-A輪融資。
是不是難以想象?
所以,最后一件事,也是我想說的,就是理解當地文化。
我和馬來西亞博商的負責人交談時他也提到過這個觀點,那就是商業模式可以復制,人才可以花大價錢招募,但是 最難的是文化的隔閡 。
換句話說,哪怕是說中文的馬來西亞華人,在具體執行和操作中,有時候也很難理解真實的含義,核心還是文化不同。
最后祝大家在東南亞創業成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馬老板闖蕩東南亞 ,作者:格物吱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