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以為,隨著義務教育和科學的普及,科技越來越發達,以及中國無神論的共識,寺廟什么的,慢慢會變得極度邊緣化。
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這些地方這些年不但沒邊緣化,反而活得更好了,更加難以置信的是,現在年輕人好像對拜佛燒香更加積極一些。
其中的一個結果,就是前幾天大家看到的事,釋永信這樣的“大師”,富得流油,連佛祖見了都得叫一聲“釋總”。更關鍵的是,釋總在他們群體里并不特別,窺一斑而知全豹。
如果大家去過類似五臺山,雍和宮,大昭寺,還有這幾年興起的“岡仁波齊轉山”,大家就會發現一個事情,那就是這些地方這些年的人流越來越大,而且還在年輕化。
上小紅書和抖音上邊一查,也能看到各種攻略,類似五爺廟、雍和宮、靜安寺這幾個可以求財;潭柘寺求仕途,適合體制內;普陀山可以求子求平安;紅螺寺求姻緣,岡仁波齊轉一圈可免一生罪孽,明年是馬年,轉一圈頂12圈。
我敢保證,你第一次接觸“轉山”這個概念會覺得極度離譜,又貴又累還有一定的危險性,但說不定再過一些年你也去轉了。這些年轉山人數每年都在劇烈膨脹,而且主要都是年輕人,畢竟年齡大了在接近五千多米海拔溜達五十公里比較離譜。
而且還有無數攻略貼分析各個寺廟的手串有啥功效,求平安求財應該去找哪個佛。
后來跟其中一個領導聊起來這事,他放下手里的串,也想了想,說這個問題等你年齡大了自然就懂了。
其實當時我最不懂的就是他,他是90年代的名校畢業生,上古程序員,后來一直做科技工作,通過技術和管理實現了財務自由。
不知道啥時候起,開始到處收集手串和佛像,有些貴到了離譜。大家可能也聽說過,一串鳳眼,稍微小一些 (鳳眼是越小越貴) ,都得好幾萬,特別小的動輒幾十上百萬。這東西最好的地方,就是幾乎不坑窮人。
而鳳眼菩提本身就是藏傳佛教給帶火的,因為藏傳佛教里認為鳳眼對修行有強大的加持效果。珠子上邊有個眼,被認為是佛陀的智慧之眼,疊加那東西產量不太行,鳳眼這些年的價格不斷走高。
而且我那個領導幾乎每年都要去趟西藏,大昭寺、色拉寺、扎基寺,都得去一趟。更離譜的是,他周圍那群高學歷、事業有成的人,都這個揍性。他算溫和的,還有一些在家里專門騰出一個屋,供一個唐卡,讓上師開光,或者供著一個釋迦摩尼和黃財神,擺放也有講究。
再仔細想想,如果不是他們哄抬,鳳眼的價格怎么會那么貴?年輕人的購買力幾乎沒可能抬上去。
后來有天他跟我說,他其實自己也沒意識到自己到底在想啥,也沒想明白自己怎么就變迷信了,但他重新看電影《天下無賊》的時候,突然明白了。
電影里邊劉若英扮演的是一個騙子。但是她知道自己懷孕之后,一下子就變了一個人,也就有了那段甘南拉卜楞寺拜佛的戲碼,在那里碰上了正在裝修寺廟的傻根 (王寶強飾演) 。
劉德華扮演的那個角色對劉若英的這種轉變非常不解,兩個人還吵了幾次,但等他知道要當爹了,自己觀念也變了,正義感爆棚,后來干脆死了。
倒也不是說當了爹就開始信佛了,而是當了爹,有種失控感,進而產生一種恐懼感,害怕孩子將來承擔自己的罪孽。
對的,失控感和恐懼感會讓人變得對神秘力量開始崇拜。
這也是為啥一般來講年齡稍微大一些的人會變得迷信,此外特別窮和特別富的人都迷信,因為這些人的失控感都更強一些。
特別窮的人完全沒法控制生活,特別富的人盡管控制力強一些,但同時暴露在巨大的風險里。這也是為啥經常聽說富人破產自殺,幾乎沒聽過窮人有這類問題。
所以很多人不由自主就開始轉向神秘力量。
我還聽說過另一種廣泛的心態,在有家底的中登和老登那里非常普及。
說年輕的時候,天不怕地不怕,覺得自己每一毛錢都是奮斗來的。等到年齡大了,慢慢有了一些家底,開始重新反思,發現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畢竟走過來的路上,比自己聰明的人有的是,勤奮就更不用說了,中國人最不缺勤奮,但出頭的卻是自己。
逐步意識到運氣占比要高得多,早年覺得是10%,后來覺得是50%,等到年齡大了,回過頭來看,發現可能是95%,因為發達的窗口轉瞬即逝,抓不住一輩子就完了。
再觀察身邊有些人本來好好的,突然就崩了,可能是事業碰上了危機,可能是身體出現危機,然后一輩子的家底很短時間內就崩了。
慢慢開始陷入了一種莫名的恐懼和失控感,擔心曾經讓自己起家的“運氣”突然發生反轉。于是就開始轉向神秘力量求助,開始打聽哪些廟比較靈,哪些佛可以保平安等等。
我跟我領導聊過,你真相信那些泥塑的神佛有特殊功效?
他感慨地跟我說,萬一靈呢,再說了,也沒壞處。
這讓我想起來一件事,說傳奇物理學家波爾在自家門后掛了個馬蹄鐵,因為這東西可以帶來好運。周圍的人說,你一物理學家,也開始搞玄學了?你真的信這個?
波爾說,不信也有用。很多人剛開始就是這個態度,但時間長了,自己被自己給說服了。
那為啥年輕人也開始了呢?
我覺得現在的壓力太大,如高房價、就業難、同輩競爭、未來迷茫這些問題客觀存在,讓二十來歲剛畢業的人,就被社會修理的很慘,已經獲得了四十多歲人的頓悟,“中年危機”提前了。于是在上進和上班之間選擇了上香,求人和求己之間選擇了求佛,畢竟這玩意跟彩票似的,成本不高,萬一有效果就賺大了。
此外也跟社交媒體廣泛傳播有關,關于運氣和命理相關的東西,年輕人提前學習到了。順便知道了很多老一輩的人永遠都不會知道的事,比如以前“岡仁波齊轉山”和“五臺山大朝臺”都是極其小眾的東西,這幾年抖音恨不得推給所有人。只是年輕人還沒那么篤信,先拜起來,萬一有用呢。
進而意識到一個問題,古代人信佛,因為要修來世,現代人拜佛,要修啥呢?
要修后半生,反正中國人很難活在當下。
而“修后半生”的核心驅動力,就是這些恐懼和希望。
注意我說的是“拜佛”,不是“信佛”,拜佛卻不信佛很正常,絕大部分人去寺廟并不是對佛有啥理解,甚至分不清那些大同小異的佛和菩薩,但并不妨礙他們認真拜佛。
“修后半生”這個說法比較難以理解,其實稍微留意一下就能看懂,那些主流寺廟里,比如北方的雍和宮、五臺山,南方的靜安寺、靈隱寺和普陀山,香火最旺的,一般都是三個地方,避災的,升學的,發財的,這明顯就是后半生相關嘛。
首先是觀音,救苦救難嘛,可以破災,估計沒人不怕無妄之災,年齡越大,尤其有了孩子,會越來越怕災。你可以控制你自己不去危險的地方不做危險的事,但你控制不了你孩子,天天都在擔驚受怕。這種失控感,往往伴隨家長們后半生。
然后是文殊,文殊管智慧,在一個高考大國,文殊就變成了考試之神。每次到了大考,那些大廟里的文殊香火都極旺。五臺山是北方香火的巔峰,很重要的兩個原因是,它是文殊道場,也就是文殊上班的地方,還是總部,其他文殊廟都可以看做是分公司。五臺山可以求學業,順便還有個五爺廟可以求財,屬于一舉多得了。
在南方,普陀山就承擔起來求學業這個重任,因為它也有個文殊。我上次跟領導去的時候隨手查了下,香火最旺的普濟寺,里邊供的那個文殊竟然也是從五臺山來的。
而且這些年帶頭燒香的,恰好是那些學習特別好的,因為他們的目標更大更有挑戰性,把整個風氣都給帶歪了。反倒是學渣們不操這個心,知道拜不拜影響都不大。
當然了,最火的永遠都是各個寺廟里的財神。
可能有小伙伴不知道,佛教是個接近無神論的宗教,而且它主張“放下”,認為“貪欲是苦因”,你去找佛祖求財,幾乎等于找和尚借燙發棒,一般沒有,就算有也不會拿出來。
當然了,這難不住大家,總能找到某個神佛擔任起這個職責,比如找多聞天王。
多聞天王一般在進門的第一個大殿里,也就是天王殿,里邊正中間立著個大肚彌勒,旁邊是四大天王,其中有一個拿著個傘就是多聞天王。藏傳寺廟里,它還手拿一個“吐寶鼠”。沒有財神的情況下,懂行的都去拜它。
如果實在沒有,就找關公。關公按理說跟“財神”扯不上關系,但它一生突出的就是個“信義”,這個品質在黑社會和商幫里尤其重要,于是慢慢演變成“商幫保護神”。
尤其關公是山西人,走南闖北的晉商覺得關公理所當然應該會關照自己人,走哪都抬著關公像,后來關公就成了商幫保護神。與此同時,崛起于徽州的商人 (“徽商”) 也在拜關公。商人們經常拜的神,就變成了財神。一些地方的山西人啥話都能說出來,但無論如何不會在關公面前胡說八道,有點像福建人對媽祖的態度。
如今全國到處關帝廟,這里邊最著名的,在北方應該是山西運城關帝廟 (關公老家) ,南方應該是泉州關帝廟,福建人自己的雍和宮,主打一個求財。我去過很多地方,覺得最信關公的,應該還有潮汕地區,那邊沒有特別大的關帝廟,但遍地關帝廟,可能也跟那邊商幫活躍有關。
此外拉薩那個扎基寺,最早也是漢地商幫到了拉薩去那里拜 (據說寺里供的主神扎基拉姆是個漢人女子) ,后來給拜成了財神廟。
五臺山作為佛教文殊菩薩道場,按理說沒有專門管發財的地方,但是五爺廟承擔起了這個責任。現在整個五臺山,香火最旺的就是五爺廟。而且大家可以上短視頻平臺看看,在五爺廟外排隊三個小時進去拜的人的年齡分布,越來越年輕化,老年人反而不多。
而藏傳佛教這些年發展的很好,跟他們有個“黃財神”和“扎基拉姆”有很大關系,這倆都是求財的,對誰都是“直擊靈魂”了。
而且藏傳佛教對“求財”保持開放態度,并不像漢傳佛教那樣持否定態度,你要是仔細去查,他們的幾乎每個神佛和護法都兼職財神業務。這也是為啥在京城有個普遍說法,說雍和宮可以求財,因為雍和宮就是個藏傳佛教的寺廟。
可能大家也見過一些人身上紋著個張牙舞爪的“大黑天”,或者在家里供著,大黑天是藏傳佛教的護法,密宗認為它是觀音的忿怒相,也就是觀音菩薩的戰斗形態,象征武德,核心就是非常能打。有些地方也認為它既然這么能打,那肯定能保護財富,慢慢就開始兼任財神。把大黑天紋背上,可以同時避災和招財。
我有個感觸,藏傳佛教不會主動跟你說哪個佛或者護法可以讓人發財,但一直暗示它們的宗教可以給人帶來福報和財富,這也是為啥這些年很多有錢人信這個。窮算命,富燒香,就是這么來的。
相對來說,最沒錢的應該是道觀,它們的教義從根本上否定了發財,主張清靜無為,所以去拜的人也少了很多。當然了,道館也有“改革派”,為了香火,做了違背祖宗的決定,偶爾也供著關公和趙公明等財神,目的可能也是為了擴大點流量。
說到這里,其實已經差不多了,隨著社會機會走向均衡,也就是過去很常見的那些暴富機會開始越來越少,大家會為了爭奪少數機會變得更加神叨叨的,進而轉向玄學。
其實這一點在時代先行的東北已經很常見了,到處都是“出馬”的,出馬就是算命,現在明顯正在向全國擴散。
我倒也不是鼓勵大家信或者不信這些東西,這都是個人選擇,別人也干預不了,而是嘗試理解這種社會風潮背后的原因和觀念的變化,和大家一起做到心里有數。
想去拜佛倒也沒啥問題,就當旅游了。我的一個觀察是,一般愛拜佛的人,進取心往往還是很強的,真躺了的那些連廟都懶得去。
但是盡量不要花錢,最多燒個香就可以了。尤其不要相信那些神職人員,他們當中德高望重的也有,但不多,絕大部分都是穿著僧袍的上班族,俗念不比大家少。德高望重的不需要你的錢,需要你花錢的不是啥正經人。
更關鍵的,我還是希望國家能把寺廟都當成景區管理起來,不要陷入純粹的商業化。景區買點紀念品和手串無可厚非,畢竟老百姓這方面的需求越來越多。如果純商業化運轉,就會有一些人開始神叨叨地兜售信仰,能把一尊佛賣出幾十萬,這樣下去,對整體都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