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Agent 第一波浪潮過后,OPPO 是怎么悶聲做出第一個爆款的?
金庸筆下的喬峰,在聚賢莊單挑群雄時,用一套人人會使的「太祖長拳」,打出了震懾全場的必殺效果。這門功夫看似平平無奇,卻因使用者內力深厚、大巧不工,而威力無窮。
進入 2024 至 2025 年,在一年的「熱身」后,手機的 AI 賽道,正像一場熱鬧的「武林大會」。各家廠商紛紛亮出看家本領,賽道上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景象,這是一場精彩紛呈的技術革新。
三星的 Galaxy AI 能夠揮手間抹去照片中的路人,或將普通視頻即時變為慢動作;谷歌 Pixel 的 Magic Editor 同樣能對圖像進行天馬行空的編輯;幾乎所有玩家都在展示實時通話翻譯的奇跡。
確實,生成式 AI 的魔力,正為用戶帶來強大、直觀的新奇體驗。無論是揮手間處理圖像、視頻,還是實現跨越語言的實時通話,這些 AI 能力快速在各個品牌的智能手機中中普及,成為衡量 AI 體驗的標尺之一。當這些強大的功能日益普及,新的問題也隨之愈發明顯:如何讓 AI 在智能手機中,不再是單個亮點的集合,而是真正融入系統,成為服務用戶意圖的、連貫而智慧的體驗。
在這片喧囂之中,OPPO 的選擇頗有幾分喬峰打長拳的意味。它推出的核心 AI 功能「小布記憶」,并未急于展示一套全新的生成式絕學,而是回歸到一個最基本的用戶動作,試圖將最樸素的記錄功能做到極致。反而成為了今年智能手機 ?AI 產品落地中讓人眼前一亮的「爆款」。
通過對 OPPO 智能助理部部長、小布助手首席架構師萬玉龍的深度采訪,為我們揭示了這套「內功」的全貌。OPPO 的 AI 戰略,其所有思考的原點,都濃縮于四個關鍵詞: 直覺、專屬、高效、安全 。
這并非空洞的營銷口號,而是一套深思熟慮后,指導其產品、技術與未來的系統性哲學。OPPO 如何用最基礎的「記憶」,在 AI 時代的「華山論劍」中,打贏一場回歸人本價值的戰爭?
01
「直覺」的回歸:物理按鍵的戰略價值
?
在任何技術的普及過程中,都存在一個無形的「激活壁壘」。一項功能無論多么強大,如果用戶無法輕松、自然地啟用它,其價值便會大打折扣。在 AI 手機的初期探索中,交互方式本身就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無論是需要精準口令的語音喚醒,還是隱藏在層層菜單后的軟件開關,抑或是需要特定手勢(如按住并圈選的?Circle?to Search)的操作,都給用戶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認知負擔。
萬玉龍坦言,OPPO 內部洞察到了這一關鍵瓶頸:AI 功能的使用率與其激活的便捷性直接相關。一個繁瑣的、需要用戶思考和學習的激活過程,是阻礙 AI 成為用戶日常一部分的最大障礙。
面對這個普遍存在的軟件交互難題,OPPO 給出的答案卻是一個看似復古的硬件方案:為「小布記憶」配備一枚專屬的物理按鍵。
?
OPPO Find X8 Ultra 上,為小布記憶配備了獨立的硬件按鍵|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一決策,是軟硬件深度耦合思想的極致體現。它將「記憶」這個核心動作——即捕獲信息——從一個可能需要解鎖屏幕、打開應用、點擊保存等多步驟的復雜流程,簡化為一次直覺式的「按下」。
這個設計的目標,是培養用戶的「肌肉記憶」。就像人們習慣于用電源鍵鎖屏、用音量鍵調聲一樣,OPPO 希望用戶在遇到需要記錄的信息時,能夠下意識地按下這顆專屬按鍵。這種交互方式將認知負荷降至最低,讓 AI 功能的調用變得如本能般自然。
據介紹,OPPO 內部數據同樣驗證了這一判斷,這枚物理按鍵成為了激活用戶使用 AI 的關鍵催化劑,極大地提升了功能的使用頻率和用戶粘性。
?
實體按鍵成為了轉化用戶日常使用頻率的關鍵因子|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
這枚小小的物理按鍵,實際上是手機廠商相較于純軟件 AI 玩家的「不公平優勢」的集中體現。只有掌控著硬件設計與生產全流程的設備廠商,才能實現這種深度的軟硬件一體化。它無法被一個第三方應用所復制,也無法通過一次軟件更新來實現,從而構筑了一道獨特的競爭壁壘。
在如今 AI 手機在發布會上紛紛展示其 AI 功能清單有多么龐大時,OPPO 卻反其道而行之,選擇將寶貴的機身物理空間,專門用于承載一個核心功能。
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它宣告了 OPPO 在 AI 浪潮中的基本立場:拒絕功能過載,回歸用戶直覺,將最簡單、最根本的體驗打磨到極致。
畢竟,讓一個核心功能被深度、高頻地使用,其價值遠大于提供一百個淺嘗輒止的功能。
02
從「公共知識」到「個人資產」:
AI 的專屬進化論
?
在討論「AI 手機的未來是什么」之前,一個比較尖銳的事實是:當前市面上的大多數 AI 助手,本質上是一個連接到龐大公共知識庫的問答機器人。
它們可以告訴你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或者解釋量子力學的基本概念,但它們并不真正「認識你」。當你問它「我上次去北京出差住的酒店是哪家?」或者「提醒我下周去參加女兒的家長會」,它們往往會陷入沉默。這種基于「公共知識」的智能,使其應用場景受限于通用的、非個人化的任務,難以成為用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
萬玉龍清晰地描繪了 OPPO 的破局之道: 「小布」的核心使命,是構建一個真正專屬的 AI,將智能助理從一個無所不知的「公共圖書館」,進化為一個只屬于你的「第二大腦」 。
這個「大腦」中存儲的不是維基百科,而是用戶的「個人數據資產」——那些零散、卻至關重要的個人信息:一條小紅書筆記、一張聊天記錄里出現過的地址、一個航班號、或是一篇需要深度閱讀的微信公眾號文章。
?
小布記憶界面|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
通過持續、沉淀這些個人化信息,「小布」讓 AI 服務的基礎從公共數據,轉向了更具價值的個人上下文知識庫:一個了解你個人偏好、生活習慣、工作項目和人際關系的 AI,才能夠提供真正有價值的、個性化的、甚至是主動性的服務。這種基于長期個人記憶所帶來的「專屬感」,是任何依賴通用知識的云端大模型都無法給予的。
然而,構建「個人數據資產」的想法,不可避免地會觸碰到用戶最敏感的神經——隱私。用戶憑什么將自己的「第二大腦」托付給一家科技公司?這正是 OPPO 的 AI 哲學中「 安全? 」這一支柱所要解決的核心挑戰,也是其技術架構設計的根本出發點。
為了化解這個「隱私悖論」,OPPO 采用了目前行業內公認的最優解: 端云協同? ?的混合式技術架構。這種架構并非 OPPO 獨有,而是整個行業在平衡隱私與性能之后,共同趨向的解決方案。例如,蘋果的 Apple Intelligence,其核心便是優先在設備端處理數據,只有在需要更強算力時,才會將任務發送到其專門構建的「私有云計算」服務器上,并確保蘋果自身也無法訪問這些數據。三星同樣在其 Galaxy AI 中為用戶提供了在離線和云端處理之間進行選擇的選項。
OPPO 的端云協同架構遵循同樣的核心邏輯,將計算任務智能地分配到最合適的地方:在設備端,存儲著用戶的個人「記憶」片段、敏感信息以及簡單的、需要快速響應的任務,都由運行在手機芯片上的「小模型」處理。
?
本地大模型也是小布體驗中重要的部分|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這樣做保證了極低的延遲和離線可用性;其次也確保了用戶的隱私數據永遠不會離開設備,從而構筑了用戶信任的基石。
而對于那些需要龐大算力、超出手機處理能力的復雜任務,例如對一篇長篇報告進行深度分析和摘要,或者進行復雜的邏輯推理,系統會將其分派給云端服務器上的大模型 來完成。這使得用戶既能享受到頂級 AI 的高精度和強大能力,又不會因此耗盡手機的電量或性能。
這種架構本身已經是行業內公認的解決方案,旨在解決性能、隱私和功耗之間的「不可能三角」。但對于普通消費者而言,「端云協同」、「大小模型調度」這類技術術語,是抽象且難以理解的。
因此,OPPO 沒有試圖在營銷中去教育用戶理解這套復雜的后臺系統,而是巧妙地將整個 AI 戰略的核心品牌形象聚焦于「 記憶 」這個概念上。它成功地將一個復雜的技術解決方案,轉化為一個富有情感共鳴且直觀易懂的用戶價值承諾。當人們談論「記憶」時,天然地會聯想到這是個人的、私密的、屬于自己的東西。
03
用「統一框架」跨越 App 孤島
?
如果說「小布記憶」通過直覺式的交互和專屬化的數據沉淀,完美解決了 AI 的「輸入」問題,那么 OPPO 的終極目標,則是攻克 AI 更具挑戰性的「輸出」難題——即如何讓 AI 真正地為用戶采取行動。
當前智能手機體驗的最大痛點之一,是根深蒂固的「應用孤島」效應。用戶的數字生活被分割在一個個獨立的 App 中,完成一個稍復雜的任務,往往需要在多個應用之間來回跳轉,手動復制粘貼信息。例如,規劃一次家庭旅行,用戶可能需要在日歷應用中查找假期,在旅游 App 中搜索攻略,在航旅 App 中預訂機票,在酒店 App 中預訂住宿,最后再將所有信息手動匯總到備忘錄或地圖應用中。這個過程是斷裂的、低效的。
只有徹底打破這些孤島,才能推動 AI 手機進入下一個階段,實現更多的可能性。
要理解這一概念的革命性,我們可以先回顧其概念的演進。在最基礎的層面,安卓系統原生的 Intent 機制就是一個雛形。它允許一個應用向另一個應用發出一個明確的、單一的動作請求,比如讓相冊應用調用相機應用來拍照。這是一種點對點的、指令式的交互。
OPPO 的目標,是要將「目標導向」的理念應用到個人用戶層面。用戶不再需要發出一步步的具體指令,而是可以直接表達一個高層次的「意圖」,比如「幫我規劃下周去北京的出差行程」。
OS 作為操作系統的中樞大腦,會首先理解這個意圖的核心要素(時間:下周,地點:北京,事件:出差),然后智能地編排和調度手機上所有相關的 App 來協同完成任務。它可能會自動查詢日歷確認具體日期,調用航旅 App 查找并推薦航班,搜索酒店 App 提供住宿選項,并將最終確定的行程自動添加到日歷和地圖中,最后向用戶呈現一個完整的、可執行的方案。
?
小布記憶不只是一個收納用戶數據的工具箱,更是一個手機信息處理中樞的角色|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
要準確無誤地執行任務,其前提是必須深刻理解用戶的真實意圖。用戶的意圖往往是模糊的、省略了大量背景信息的。 一句簡單的「幫我訂一張回家的機票」,背后可能隱藏著復雜的上下文:是回父母家還是自己的家?是基于上次和家人在微信聊天時提到的那個周末嗎?是需要避開日歷上已經安排好的會議嗎?
一個缺乏個人上下文的通用 AI,在面對這類指令時,只能通過一連串的追問來獲取必要信息,這反而違背了「高效」的初衷。
這正是「小布記憶」發揮其核心戰略價值的地方。「小布」被設計為用戶「第二大腦」,小布記憶日積月累沉淀下來的,正是這些能夠解鎖用戶真實意圖的、寶貴的個人上下文。它記錄了用戶的社交關系、重要日程、興趣偏好、常用地址、近期計劃等一切定義了「你」是誰的信息。
因此,整個工作流程是這樣的:當用戶向手機發出意圖時,操作系統會首先查詢「小布記憶」這個專屬的個人數據庫,以獲取完成任務所需的所有背景信息。是「小布記憶」告訴了 AIOS,「回家」指的是哪個地址,「下周」具體是哪幾天有空,「那個項目」指的是哪份文件。正是有了「記憶」提供的燃料,「意圖」這個引擎才能真正開動起來。
?
作為端側 AI 目前最重要的設備形態,用戶數據在未來智能手機 AI 功能落地中至關重要 |圖片來源:極客公園
?
至此,OPPO 的戰略全貌清晰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小布記憶」并非一個孤立的功能點,它是 OPPO 實現終極「高效」智能體驗的、不可或缺的 數據基石 。OPPO 的 AI 進化路徑不是「先做記憶,再做意圖」,而是「 為了意圖,先做記憶 」。
04
回歸人本,進化為「個人智能體」
?
要真正理解 OPPO 所選的這條道路,就必須將其置于當前整個行業的選擇中進行判斷。
當前的 AI 手機市場,宛如一場高手云集的「華山論劍」,各大巨頭憑借其深厚的歷史積淀、獨特的資源稟賦和迥異的哲學理念,各自修煉出了風格鮮明的「武功路數」。
蘋果的 AI 戰略是一座建立在「隱私」基石上的堡壘;Apple Intelligence 從設計之初就嚴格遵循「端側優先」的原則,將絕大多數計算鎖定在設備上。對于必須上云的復雜任務,蘋果提出了「私有云計算」標準,承諾數據在特制服務器上處理,連蘋果自己也無法訪問,以此構筑用戶信任的護城河。同時也被嚴格限制在蘋果生態的高墻之內。
三星則奉行「功能最大化」的進攻策略:通過與谷歌的深度合作,其旗艦手機上集成了從「創成式編輯」到「通話實時翻譯」等一系列眼花繚亂的生成式 AI 功能。這種戰略的差異化在于其驚人的覆蓋面和普及速度,不僅在新機型上預裝,還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將大量 AI 功能通過軟件更新下放給舊款旗艦機型,傳遞出「最全功能免費用」的直接信息。其武功強在龐大的市場規模和迅猛的功能迭代。
通過對競爭格局的梳理,OPPO 的差異化路徑變得異常清晰。OPPO 的「太祖長拳」戰略,是一次向用戶價值原點的徹底回歸。 直覺、專屬、高效、安全 這四大支柱,并非孤立的賣點,而是一個邏輯嚴密、環環相扣的戰略框架。
然而,這條路也伴隨著一個深刻的「營銷悖論」。一個真正做到極致直覺、專屬和高效的 AI,其體驗必然是「潤物細無聲」的。它帶來的可能是一次會心一笑的便利,一個被悄然化解的麻煩,而不是一次石破天驚、足以在發布會上引爆全場的震撼演示。
?
如果智能手機上的 AI,最終目標是成為用戶身邊一個隱形、全能的管家時,你該如何向世界展示它的存在感?這是 OPPO 在走向其 AI 終局時,必須面對的核心挑戰。
最終,OPPO 的所有戰略布局,都指向一個宏大而清晰的目標:將智能手機從一個被動的工具集合,真正進化為一個懂你、幫你、保護你的「 個人智能體 」。這個智能體不僅能響應指令,更能理解意圖;不僅能執行任務,更能預見需求;不僅存儲數據,更擁有記憶。
OPPO 正在下注一場長期的價值投資。它相信,在 AI 時代的喧囂過后,用戶最終選擇的,不會是那個功能最花哨、參數最驚人的產品,而是那個最懂自己、最值得信賴的伙伴。
在這場關乎未來的戰爭中,深厚的「內功修行」,或許終將勝過華麗的「外在炫技」。